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冯骥才携新书《凌汛》亮相2014北京图书订货会

活动现场

2014年1月9日,在2014春季图书订货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青岛出版集团青岛出版社等出版社联合为冯骥才先生的新书《凌汛》举办推广活动。作者冯骥才、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世跃以及其出版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现场。

冯骥才先生首先谈了自己的出版计划,他说:“将普查的8亿多字的口头文学全部出版,如果每册30万字,将足足会有3000册,无论如何都要将这套书列为自己的计划。这本书的出版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五千年来我们中华大地上人民的文学创作,所有的优秀作家都是从民间来吸取营养的。”对于小说创作,他认为,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写小说的作家是非常幸福的,而小说的想象是非常奇妙的,自己会用生命去写,而不是用生命的“下脚料”去写。

现场问答: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否有新的长篇小说或者创作计划?

冯骥才:目前还没有。长篇小说最起码需要三个月连续的写,或者四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这对我现在来说有难度。比如说我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时空,就要把自己放在那个时空里不能出来,所以我很理解贾平凹一写长篇就跑到农村去。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怎样理解自觉和先觉这一对源于宗教意味上的词语?怎样做到文化先觉?

冯骥才: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自省,我们不把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当回事,我们和欧洲人、日本人没有办法比,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自觉是谁先要自觉?首先领导要先自觉,这种自觉来自知识界,必须要有一批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沿去思考,去关注文化的现状,要找到时代文化的问题和症结,勇敢的批评,发出知识分子的强音,唤醒社会和大众。而前瞻性不仅是要站在现在看过去,更要站在现在看明天,这就是最近十年来我对我们国家文化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思辨。

三联书店:文化产业化是一个将我们的文化送命的口号,虽然呼吁做了很多,但仍眼有很多文化遗产是消失的很快的,并没有对文化保护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冯骥才:我认为文化产业化不是文化界做的事情,应该是产业做的事,美国做迪斯尼的时候不是作家、艺术家做的,也不是美国文化部门做的,而是美国的产业企业家做的,文化部门就是要做精神文化工作。关于文化软实力,我认为提国家软实力是准确的,国家的软实力就是社会的文明。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化“是一个动词,文化有一部分可以生利,但要所有的文化都生利,实际上是在破坏文化。所以文化产业化是一个粗鄙的,荒谬的观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现在是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国家文化部做国家非遗名录;二是帮助住建部做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我认为传统村落是围城,在外面的人想进去开发赚钱,在里面的人想出来过城市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村落的现状。

中国文化报:从过去的一个艺术创作者到现在一个文化思考者、行动者,对于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有什么感触?

冯骥才:文化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到底要怎么转,我还是一个性情中人,还是充满了想象。我觉得写作是用三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三是身体。对我来说,身体就是累不累,生命就是死或者活,心灵无老无少。另外,可能由于太热爱我们的艺术了,就把艺术看得比事业还重要。我属马,今年是马年,去年我特别喜欢“一马当先”,今年我觉得仍然要“马不停蹄”,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狂奔,我希望是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做的事情要对后辈负责任,特别是这样的一个事情。

中国环境报:刚刚结束的城镇化会议要让人们记住“乡愁”,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对农村的文化造成碎片化的冲击,有没有哪些农村的文化保护让您印象深刻,这种文化消失的现象会不会逆转?

冯骥才:今年的中央城镇化会议,有一句话是“城镇化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比较在意的是现在的城镇化开始在意人的精神和心灵,不再是菜篮子工程。我们村庄特有的特色和气质,一定要保护好。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和恩惠,另外,知识界必须要启发和帮助当地的原住民热爱自己的文化,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文化价值,让他们成为自己村落文化的保护者。今年我们就要开始做一些试点。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