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4年8月3日,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在百忙中作客【大佳面对面】,向现场观众介绍了中版集团在此次书博会上的新书宣传和推广活动,针对主题出版的市场化、品质出版与个性出版社、数字时代的出版本质等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表示,集团公司旗下的出版社将通过主题出版,不遗余力地提供高品质的精品图书,满足读者的新需求。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第24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大佳面对面】访谈现场,我是主持人周娜。本场我们的做客嘉宾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先生,李总您好,向现场的朋友打个招呼吧。
李岩:大家中午好。
主持人:李总非常辛苦,1点钟我们就开始了下午的首场访谈,因为李总的日程非常紧张。在这里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本届图书博览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带来了哪些新的作品呢?
李岩:我们带来的新作品比较多,六千种的新书。在现场我们也搞了一系列活动,比如说上午曹文轩老师的活动,是人民文学、天天出版社的,是一个推广阅读的活动,有一系列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一会儿马上要开始的中译公司的《不一样的烟火》,是贵阳作家汪洋的作品。我们这两天活动应该是十几场,比较多,也推出了一些新书。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这些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这两天已经在这儿都向大家推荐过了,深受现场朋友的喜欢。
李岩:昨天读者大会在现场也通过访谈推出了我们的新书,包括王蒙先生、吴敬琏先生、阎崇年先生和欧阳自远先生的重要作品,都是我们集团着力推出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其实是想和李总聊一聊主题出版的那些事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连续两年跻身全球出版业的前50名,今年更是提升到第14名,这个成绩应该说非常不错。但是很多人质疑,那是不是因为我们作为国家队,有这样先天性的优势,有很多重大的主题出版工程,造成了这样的影响力呢?
李岩:不完全是,有一点关联但是不完全。全球出版业50强的排名是国际上最著名的四家媒体,今年又加了一家巴西的媒体,全球书界,出版周刊等等,由他们来推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主要是采取大量的数据,特别是出版主营业务的销售收入的数据(来判定的)。这两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从2012年排第22位,到今年第14位,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样是排在了全球第14位。主要是我们多年出版物的累计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基本上每年有15000种的图书出版物,我们有百年老字号的出版社,累计下来我们书目数据至少要20万种以上,所以这样的积累形成了我们在出版业中主流的影响力,这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绝对不是某一个单一品种,而是由于我们集团多年的累积,是一种沉淀累积的效果?
李岩:对。
主持人:我们知道主题出版很多是任务型的,和市场有的时候有一些不匹配,怎么让这些主题出版能够吸引市场,吸引眼球,带来眼球经济呢?
李岩:主题出版更多的是热点内容,这些热点内容是大家关注的,是当下很多民众关注的,当下学术理论界在探讨的,所以有之间的关联。我们集团这两年着力打造,包括“中国梦”题材的图书或其他组织出版的,我们的6+1项目,就是6个重大图书项目和一个多媒体的项目,这都是与当代现实生活有很大关联度的项目。这些既是热点,也具有潜在畅销素质的图书,有一些也是我们请到知名的学者,比如“中国发展道路丛书”,就由吴敬琏等一批知名学者来做的,本身就是知名作者,具有热点的潜质,这些也都构成了我们主题出版的核心内容。
主持人:就是它的作者或者编者以及它的内容本来就具有市场的吸引力?
李岩:对。
主持人:我们知道李总是出版业的前辈了,在您的《琅嬛书梦》中曾经这样说过“出版是一项复杂、体现多智能,且颇具情趣的行业,它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判断力,敏锐的文化感受力,持续的创新能力,是一项提高人们精神品级的有益劳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李总对于出版的热爱。面对当下的数字出版,出版这项复杂的工程,应该怎么契合这个市场的需求呢?
李岩:我谈不上出版的前辈,但是在出版业浸染了30年,这是没有问题的,一直从事出版工作,对这个职业非常热爱也非常熟悉。业界我们有很多的同行,同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很多的贡献,有很多很好的出版创意和见解。我的理解就是在当下的出版中,我们要更多面对出版的变化,就是出版的创新。数字出版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离不开出版的本质,这个出版的本质可以选择两点:一个是内容为王,这是最根本的,无论到什么时候内容资源的掌控,利用新媒体、新媒介手段的传播,但是内容是最根本的;第二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出版的本质,出版是选择作品,选择作品提供给公众、提供给读者的社会行为,那它的选择很重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知名的品牌出版社,它的重要的职能、重要使命就是选择优秀作者、优秀作品,送达到需要的读者手里。这是我们的宗旨,从这两点的本质来看是不变的,但是变化的是传播媒体媒介的手段发生了变化,或者叫多媒体,或者叫富媒体,或者叫多种媒介、介质方面的变化。这是需要我们应对和积极探索的,比如说移动阅读终端的探索,这样一种阅读载体可能未来会受到更多年轻读者的喜爱。那我们的在传统纸本书发布的同时,要努力适应这批读者,要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负载着重要内容的产品,这是我们的使命。
主持人:李总作为资深的出版人,30年都在致力于将更好的图书呈现给中国的读者和世界的读者。现在整个市场上图书数量非常巨大,但读者的购买是相对有限的,他们相互间的妥协,主要是我们出版人作出妥协。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契合市场,是不是可能对我们做有品质的出版,高品质的出版,有自己特色的出版,会受到一些影响呢?
李岩:这个实际上不矛盾的,因为全面走向市场的出版实体或实业,必须是面向市场,必须是面对读者,了解读者的需求。我们昨天读者大会的主题也是“享受阅读、读者至上”。读者始终是我们的上帝,你要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理的变化,阅读行为的变化,那你就要创造条件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市场,不能离开读者的需求,即使是在未来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新的阅读形式发生变化,依然要不断创造新的适合的形式去适应读者,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强调,在传统出版的理念中,强调追求有个性的出版,追求出版的特质。我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知名的品牌出版社,它之所以生存、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它是有个性的出版。它是在时间的长期流逝中,形成了自己的出版特色和特质,这点是慢慢地被读者接受,或者是在读者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宗旨到什么时候还是不会变,应该追求有个性的出版。
主持人:可以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吗,就是我们集团哪些出版社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李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过去所在的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经过多年的积累,102年的历史中出了三万多种图书。在某一个出书的时间段,不一定是出版现在的内容,内容比较庞杂,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书都出过。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出版社本身出版责任者的选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为主体的出版社,那么在读者心目中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还有有名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这样,它的出版物,它的历史比中华书局还要悠久,117年历史。这个过程中他的出版门类同样特别多,但是现在我们更多的读者就认可他的品牌,中外文工具书,特别是字典,它的汉译世界名著,都有独特的品牌。只要需要这类型的图书,读者就会选择、认可,找这样的出版社。这是需要时间积累,需要资源的积累,需要读者在不断地选择过程中增强并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度。
主持人:出版社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我们经常说要买一些历史类的读物,那中华书局的就是权威,那么工具书可能就是商务印书馆,口碑已经非常好了。那么我再想问李总,近期中国出版集团在主题出版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动作?
李岩:我们主题出版方面我刚才讲到我们6+1的项目,中国文化丛书、中国发展道路丛书、复兴之路丛书,关于中国现在比较热的大家知道是“一路一带”,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丛书,在我们集团的几家品牌社都在承担这样的任务。还有我们东方出版中心承担的多媒体项目“影像中国”,是用新的手机的手段来展示中国现在发生的变化,用图像的方式演绎发生的变化,这些都是传统产业链的拓展和创新的组合,这些都是我们主题出版方面重要的动作。
主持人:在畅销书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李岩:我们这次在贵阳书市期间会有一些重要的畅销书作家的签售活动,几家品牌社都有,一会儿好像中译也有一个当地作家的活动。同时,我们在接下来的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包括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都会陆续推出阶段性的重要畅销书,希望广大读者们到时候会享受到我们的阅读盛宴。
主持人:今天我们聊的基本比较专业,是关于主题出版的。最后一个问题希望李总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一个资深的出版人,肯定也是一个爱书的人,有没有什么优秀的作品向大家推荐,是您个人比较喜欢的。
李岩:我只能讲最近看的比较多的,最近有一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葛兆光先生的《想象异域》,是讲中国和周边的汉文化圈,中国明清以来的文化对汉文化圈的影响,以及汉文化圈的形成对中国反向的影响。我觉得这里很多重要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玩味,对我们国家现在的周边国家战略有很重要的参考,这是我最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总今天和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对读书的一些经验和一些感悟,还有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最新的主题出版的动态。我们李总这么忙还在读书,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对书的热爱、对书的热情,非常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大家出版了这么多的好书。谢谢!
李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