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国货之美——《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

有人踽踽独行,走进几乎被碾碎的民族工业设计史,还原出历史的轮廓,把民族品牌的光彩带给我们,也让逝去的生活熠熠生辉。

你还记得吗?那些国产名牌

把时光机的发条上紧,让我们回顾一下往昔。那时候,年轻人结婚会将两只红色的大号美加净牙膏放在梳妆台上,红白颜色相间的外包装表达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清晨,大爷端着九星搪瓷厂的夜壶从四合院走到公共厕所,迎面的老街坊端着同一厂家的脸盆,用过多年免不了磕磕碰碰,但盆底的万紫千红图案依然鲜艳;午后,“小喇叭”的王牌节目“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从一台红灯牌711-2型收音机里流淌出来;时髦青年跨在一辆永久自行车上,那自豪感秒杀今天拿跑车炫富的人;逛公园的时候,脖子上要是能挂一架新型号的海鸥相机,绝对会引来羡慕的目光;每逢夏天,家里的五斗橱上还会摆一台绿色系的华生牌电扇,按下琴键开关,风像乐曲一样轻快地吹走炎热……

很多年过去了,提起这些“国货”,这些“名牌”,往事依然缠绕其中,浮现在眼前。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定义了中国人的生活,也经历了多数外国品牌不曾经历的风雨考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记述了国产名牌的故事,呈现着它们的美,翻开书,生活的质感扑面而来,“高龄”却依旧鲜亮的老物件变成一把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站在时光尽头,频频招手。

中国工业设计史,一片空白

“家里的一辆蓝色自行车承载了我的童年记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写《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这本书,是希望今天能重新认识民族品牌沿着产品发展而来的脉络,也让我自己重新回到了童年的好时光。”该书作者毛溪说。大学期间,她攻读“产品设计”多年,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

2000年毕业后,毛溪发现,国内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和设计环境都不理想,“不论在国内或国际,中国工业设计的历史研究都被忽视了,长期以来,工业设计和产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被漠视,过去几十年我们研究的是西方的设计,对中国工业设计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毛溪决定致力于此。三年前,她和国际建筑与设计领域的权威杂志《Domus》国际中文版合作,开设了“中国工业设计百年”专栏,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这本书也成为她负责的“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我们想探讨两个问题,过去100年中国产品设计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从产品设计角度定义中国当代设计。”

100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国产名牌,是怎么走过来的?

民族品牌,一道道伤痕

20世纪30年代,上海制罐业兴盛,留日返沪的铁罐制造商项康元,决定把生产铁罐的边角料用于生产金属玩具。铁皮青蛙、拍照的小熊就这样蹦蹦跳跳从他的工厂里走出来了,汇集成康元玩具家族,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

不幸的是,民族工业在常年的战乱中奄奄一息,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恢复,但民族品牌又经历了另一番风雨。美加净和其设计师顾世朋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在中国成为国外产品代工厂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海外对中国出口产品曾有这样的评价:“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售价。”而美加净的包装改变了这个面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加净品牌生产了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护手霜。顾世朋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了包装和广告设计生涯,他的经典设计“美加净”兼顾中国对称平衡和西方现代简约,“美加净”的英文“MAXAM”是他亲手设计,整体色彩也十分契合“唇红齿白”的寓意。顾世朋不仅有深厚的艺术设计修养,他和同事们还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第一个使用PV透明塑料瓶包装蜂花洗发水,第一个使用金属“防盗盖”包装美加净发乳,第一个采用“舌头袋”(即袋子上开口,可以伸手提起)包装白猫牌洗衣粉……

渐渐地,人们的梳妆台上摆的是资生堂,玩具柜里变形金刚队伍不断壮大,五斗橱上的收音机变成了松下录音机……20世纪90年代后,民族品牌在洋品牌的冲击下被挤到了人们的视线之外,接下来是国企改制,品牌被外资收购,“美加净”就一度被联合利华收购(好在后来又被国企买回),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对此,顾世朋感到真切的疼痛,“眼看着我们亲手做的民族品牌渐渐消失,我非常难过,像丢了孩子一样。”

不仅老百姓丢弃了国货,工厂也开始扔东西。“有的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大量的技术文件都丢了,很多厂里的图纸、文献资料都找不到了,这是历史性的损失,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去复原了。很多国产品牌工厂已经没有什么完整的历史资料了,我们只能通过各方努力,一点一点搜集。”毛溪说。

历史被遗忘,变成散落在许多角落里的沉默。毛溪和她的研究团队一小块一小块地做拼图,他们拜访收藏家,扎在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梳理总结每一代产品细微的不同;整晚在网上搜索产品图片和人们的生活照,寻找产品的踪影;在淘宝上高价买下从废纸堆里收集起来的产品广告和说明书;通过设计师及其家属寻找档案存留……最终,他们拍下了大量照片,为十余个品牌梳理了产品的谱系,展示了中国工业设计、包括商标设计思路的演变—其实,如果以国际品牌为参照,这本是每个品牌自己该做的事。“也许这不仅是民族工业设计本身的问题,也是民族品牌商业运营与认知的问题。”毛溪说。

什么样的设计才是“中国”的?

工业设计是很复杂的专业。工业产品,大到重型机械,小到日用品,都要经过“设计”。产品设计包含几个层面,毛溪介绍说:“在具体的产品设计研究中,大概可以从品类、结构、材料、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看到造型简约、色彩单纯的家具、灯具,常常会说,“北欧风格”或者“仿宜家”,这就是工业设计带来的品牌效应和辨识度。那什么是中国风格呢?我们的民族工业设计有什么特点?

《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的责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王远说,面对一个物件,老百姓会有一种“直觉”。她举了个例子,朋友曾送她一只德国茶壶,像开水壶一样大。“中国人习惯的茶壶都很小,那个壶至今放在家里,不知道如何面对它。”

传统设计的传承可以体现在材料和触觉上。在中国,木头和竹子分布广泛,也是最方便易得的材料,在书中关于“暖水瓶”的章节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竹壳保温瓶和我们童年时候非常熟悉的竹壳暖水壶。

不过,毛溪认为,“设计源于生活,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产品一定隐含着中国人的生活逻辑,但设计也随着时代和生活变迁而变化,这个时代的设计要满足的是当下时代、当下生活中的人的需求。中国人古代有一种手提食盒,这种产品的形态在搪瓷和不锈钢成为主要生产材料之后,得到了延续和改良,这就是生活和产品互相适应,传统在传承中被吸收和改良的典型例子。”

典型的色彩和装饰图案在民族设计中更加易于识别。《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的封面设计师王子源讲了一个故事,韩国著名设计师安尚秀曾带学生去中国西北写生,旅店条件艰苦,没有上下水,日常的盥洗要依靠传统搪瓷盆。“安尚秀看到搪瓷盆上的图案,激动地和学生说,这就是你们中国的设计。”巧的是,书里的一份记录呼应着这个故事,上个世纪一段时间里,全国推行过“艺术家进工厂”,九星搪瓷厂就曾经有穆益林、谢家强、张华、陈捷、魏林五位美术师一道进行图案的创作,无数新婚夫妻所喜欢的万紫千红、花好月圆、桂林山水等五个主题的婚庆搪瓷系列就出自他们之手。

商标设计是工业设计体系里很特别的一部分,使用汉字与使用拉丁字母有显著的不同,它最能凸显民族设计的特色,也考验着设计者与其文化血脉的深层关系。永久自行车的商标,将汉字变形为图案,是深入人心的佳作。红灯收音机的LOGO,字体借鉴魏碑,刚健有力,而点睛之笔在于设计者将汉字偏旁进行夸张的变形与放大,造成与当时最时髦的“毛体”类似的效果。

毛溪说,设计源于生活,也来自设计师对产品整体的感知力。真正带有中国审美特色的工业设计,绝非那种贴上一些“中国元素”标签的设计,“产品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装饰的挪用,产品的造型和细节本身也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器具设计的精神。仅仅贴上‘中国图案’会让产品变成一个想跻身上层社会的人,身上只披着一条名牌围巾,但光着身子。”

历史能告诉未来什么?

一本排满照片的书,缝缀起百姓过往的生活记忆;它略显厚重,是中国民族工业设计一路走来应有的分量。

毛溪知道,《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并不完美,这本书也只是目前阶段性的成果,但好像打开了她一辈子的事业。她和团队正在总结进一步细化的中国产品的谱系,“希望通过这本书,在平静湖面丢入一粒石子,为的是让更多人关注和加入。”

为保证图片呈现的质量,人民美术出版社选择了铜版纸,全彩印刷。这本书的定位,原本是面向设计领域的专业书,但该社社长汪家明先生冀望能在今年内做出一本更轻便、也更亲民的简装本,让它有机会被更多有情怀的人拿起、翻开。

责编王远希望这本书能启发年轻的设计师,做出真正当代的中国设计。“今天我们总是向西方借鉴,不妨回过头看一看,实际上中国本土品牌有很长的历史,有几代设计师的心血,梳理这一切是有意义的。”

诚然,书中呈现的产品及其设计思路,只局限在工业机械化生产1.0时代里,在这个已经可以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整个城市”的定制工业4.0时代,昔日的产品能给今天的设计师带来什么启发呢?

毛溪想得明白:“任何经典的产品设计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当时的人所能完成的最好的设计。过去百年里,中国民族工业界的前辈和设计师用一种艰苦不懈的精神,用可以实现的创新的思想和态度做出的事情,汇集了一个时代的精华,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名牌产品。我们说品牌的断代,其实是虚拟的断代,中国产品从来没有消失在世界舞台,只不过它在某一方面还不够强大,实际上是设计中的文化精神没有连续下来。现在需要我做这个事情,把过去的文脉梳理出来,让大家能够更加真切地有所体验,被‘重新带入’。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历史,而是为了创造当下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要继承,更需要和当下生活进行融合和创新。”

如今,在南锣鼓巷等旅游景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搪瓷杯、军挎等具有怀旧意味的纪念品,在江南,老字号谢馥春也常在旅游区设门店。它们颇受游客喜爱,似乎也印证着国货的某种魅力,不过揣摩其原因,大半是因为好玩、新奇,而不属于日常消费。

中国制造想要创造一流的品牌,离不开一流的设计,具有中国味道、本土色彩的出色设计,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愿将来有一天,追捧国货不再是某种文艺的情怀,猎奇的愿望,愿新一代的产品设计师,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美。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