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以大数据助力库存管理

11月19日,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联合主办的“大数据下图书库存管控现场交流会”在杭州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副巡视员吕晓清,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童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吴雪勇,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委员、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王忠义,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委员、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何成梁,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中原大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耿相新,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总经理倪庆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李远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拥军,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肖启明,以及本报党委书记任江哲等出席会议。

在出版业增幅放缓、产业融合转型以及“十三五”出版业规划制订的节骨眼上,出版精英们齐聚杭城共同商讨如何利用大数据,解出版库存的燃眉之急。

信息不畅以及周期性衰退促生顽疾

图书库存作为产与售中转站,本不是问题,但是当生产与销售不对接的时候变成了出版机构的大问题。

李远涛认为库存的产生根本上源自出版社对市场需求信息认知的严重失真,他指出,“出版商根据分销商订单安排生产,但分销商对于读者需求的预测很难准确,这就造成了图书行业显著的‘牛鞭效应’,即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逐渐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出版社所获信息完全失真。”

刘拥军进一步指出,库存实际上是出版与市场矛盾的集中体现,“这是由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改革的不对称性造成的,一方面,图书消费已基本市场化;另一方面,图书生产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足,这就造成了生产与市场的脱节现象时常发生。

而周期性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从十几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出版业每一个周期要持续5年左右,2008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自此以来出版业总销售和总印数高速增长,但一个高涨过后滑坡必将到来。从2014年开始出版业进入一个新周期,高速增长戛然而止,总定价、销售金额低位运行,总印数、销售册数出现负增长。库存在过去5年的高速增长周期上长期增长,必将给下一个平淡的5年周期带来巨大的压力。

背靠大数据 把控印数与营销

库存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最后到库图书的消化,因为库存问题并不是图书在库本身有问题,而是图书的滞销和周转率较低。库存只不过是出版业“滞胀”问题的集中体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出版业的“滞胀”,就要从上中下游进行精细管理。

上游利用数据控制选题与印数

控制库存要从源头开始,只有选题好,首印和重印掌握得当,库存才会适当。而选题与印数的掌握则要从大数据下手。

建立完备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选题及印数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在国内仅有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少数出版发行集团建立了统一的ERP系统,打通了新华与出版社之间的数据与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了选题与印数管理的数据化。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何成梁介绍,浙江人民社充分利用运行多年的出版社内部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时建立了全国包含新华书店、民营书店和网店在内的28家重点客户的市场信息采集点,根据这些客户对浙江人民社的新书信息反馈、重印图书的实际销售信息等资料,确定该社图书的新书首印量和重印决策。而选题也必须根据同主题图书的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来确定,市场部根据历史数据与各个编辑室一对一的交流,以此筛选出畅销潜质、常销潜质和一般图书三个等级的选题。

即使没有自有渠道,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也深谙渠道数据对于印量控制的重要意义。其总裁瞿洪斌介绍,果麦通过大数据思想每天实时掌控市场情况,各地的销售人员也都会每两天上报销售数量,让用户而不是编辑决定印刷的数量,平时按照30日实销数进行备货。实时监控每天销售数据,按数据备货为其库存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瞿洪斌透露,果麦2015年出书百种左右,造货码洋达到3亿,库存面积2000平方米,常态库存码洋1650万,不到总量的1%!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则在过去15年累积的进发存退详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印数评估体系和二维首发模型。其副总裁李远涛介绍,新书首印量和首次铺货根据长期销售数据,以及二维首发模型表(二维指地区和二级营销分类)形成首印图书评估体系,发行中心按照旗下各出版社的自身要求,根据不同版别、类别确定合理的首发比例。二维首发模型表的建构方式:第一步从中心历年数据中提取原始数据,包括生成近2年一般图书在各类别、各地区的净发货比例;生成近2年初版书从入库开始3个月内在各类别、各地区的发货比例;选取相对比较公开透明的平台数据,如开卷数据,生成近2年各地区的市场发展趋势系数。第二步是计算,对原始数据中的两个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后,参照趋势系数对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对于特殊情况给予微调,如净发比例为负数,某类只有一本书或者没有图书;再次微调以确保总盘子的比例,最终生成二维首发模型表。第三步是应用和维护,将二维首发模型表导入社店通系统,当输入某本新书的首发比例后,系统将自动计算各地区的首发数字,同时可以自动匹配每个版别和每个客户的折扣,特殊折扣手工调整,以确保全国各地区的全面铺货;同时,由于市场的日新月异、千变万化,所以二维首发模型表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才能保证该表格的准确性、科学性。通过二维首发模型表,适时校正调整各家出版单位新书的首印数。

下游利用数据营销与流程管控

如何进行营销和流程管控则决定了能多大程度上分流库存,减轻爆仓的压力。

李远涛还从供应链管理和备货等角度介绍了上海的做法,他认为合适的供应链战略需要从“需求确定性”和“规模经济”两个维度来确定采用供应管理“拉动战略”或“推动战略”。他认为,需求确定性不高的和规模效益不重要的,应采取拉动战略;对于需求确定性高的和规模效益重要性大的,应采取推动战略。

一是完全采用供应链的拉动战略。对大套书尤其是大型古籍文献类产品,采取新的按需印刷的模式,有一套订单就印一套;对定制销售的产品也采用按照订单数量印制和销售。

二是采用供应链的推动战略。对于可能产生大销售量的畅销书,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发行中心铺货的能力,首次印刷就大规模造货和高比例铺货,确保在市场动员产生效果时,使销售商可以迅速满足读者的购买需求。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肖启明介绍了商务印书馆的经验。商务印书馆一直强调“编印发一体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库存管控要服务于产品线的拓展,要对图书产品依据市场表现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商务印书馆将产品按照畅销书、常销书、一般书和滞销书四个级别进行动销流程管理。

上海古籍社副社长王纯介绍了中小社的流程管控的经验,上海古籍社品种多、动销品种多,长尾效应强,产品码洋贡献集中度、新书库存占用集中度不高,常销底价书贡献度高,常销中高价书的库存占用率更高。其中内库中三年以上占比较大,为24%,进入衰退期的品种较多。自2005年以来,图书库存大幅度增长,库销比下降,账期延长,出版业发展陷入“滞胀”。因此上海古籍社每年重点管控重磅产品的首印、主发,同时抓好畅销图书的重版节奏,结合“上架动销”、“生命周期”分析,形成“抓大不放小”的发行暨库存管控体系。上海古籍社的“生命周期”策略即综合产品分时段的发货、退货数据,形成生命周期判断,针对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特性进行相应的产品维护。在具体印制、营销中,首先,上海古籍社灵活运用重印、修次、改版等手段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控制库存;第二,努力把畅销书加印的窗口期放在上半年,使之在年底基本消化,新书加印小步快跑,待销售趋势明朗,再转入常销书或改版书序列;第三,针对定价高的集成性文献,大力推进数码短码印刷,做到“微库存周转”,其“低印数传统方法辅以数码按需加印”模式效果斐然。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