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贺岁书”过去求应景现在求长久

昨天是春节结束之后的第一天,《新年风俗志》还在福州路一家书店里不紧不慢地卖着。商务印书馆推出的这部书是一部典型的“贺岁书”,不仅时间上赶在猴年春节前上市,而且内容上讲的也就是新年的风俗。“中国新年风俗几百年都差不多的,所以这书绝对不会因为春节过完了就下架,我们将此作为畅销书来卖,猴年卖不掉,鸡年还能卖!”店员对青年报记者说。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元宵节结束了,春节就算过完了。每年在这个当口,各种赶在春节前推出的“贺岁书”的命运就尤为引人关注。因为一般这个时候也就意味着短命的“贺岁书”销售的终结,等待它们的将是封入仓库,退回出版社,化为纸浆。但是青年报记者这几天在调查中发现,猴年的“贺岁书”对于这个“生命关口”似乎很是淡然,一点都不着急的样子。在有了以往的惨痛经历之后,现在的“贺岁书”都开始追求“永恒”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变化。往年的“贺岁书”,讲究的是“应景”,猴年就说猴年的事,鸡年就说鸡年的事,跟着热点走。这么做当然能给新年营造浓郁的气氛,“贺岁味”十足,但也有一个弊端,就是这些“贺岁书”大多都有时效性。大多数“贺岁书”过了春节基本上就乏人问津了,然后陆续下架,等待退货。即便是那些内容上有一点历史共通性的“贺岁书”,起码也要换一张封面,次年才能接着卖。这被业内称为“贺岁书之病”。

但是这种比较窘迫的局面在猴年中似有大幅度改观。说到底,就是短命的“贺岁书”竟也开始谋求永恒了。就拿那本《新年风俗志》来说,此书其实不是新书,而是1932年由民俗学家娄子匡主编而成的旧作(当时叫《中国新年风俗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也就是说,现在商务印书馆时隔80多年重出此书,根本就没将其当成一本应景的“贺岁书”来做,而是有着长远的打算。这成为了今年各出版社推出“贺岁书”时的普遍的心态和思路。

猴年春节之前,包括上海书展办公室,以及几大阅读网站在内的机构评出了一份猴年“贺岁书”名单。上榜的8本图书包括《味的道》、《思考的魅力》、《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中国家风》、《红楼梦日历2016》、《麻雀》、《慈悲》、《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等。其中除了《红楼梦日历2016》这类日历书具有时效性,明年无法再售之外,其他书都具有永恒性,即便再过几年也不会过时。这样就是不换封面,鸡年依然可以接着“贺岁”。

“过去做"贺岁书"追求应景,但其实这是一种比较浅薄的做法,给出版社自己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因为销售周期短,有的书根本就是血本无归。现在追求长久,会更关注那些历史长河中具有普世性的东西,贺岁书的深度和价值也会不断提高,这应该来说一种进步。”出版人章秦川对青年报记者说。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