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王安忆:写完《匿名》后我很不安

■受访人:王安忆(作家)□采访人:玉裁(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约记者)

王安忆,当代作家。著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发廊情话》《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等数百万字的小说和散文、文学理论作品。长篇小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匿名

《匿名》王安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39.00元

(点击图书查看详细信息)

2015年12月底,距离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小说《匿名》的公开面市不到两周的时间,文学圈内就已经在酝酿一波争议——这本抽象的小说,实在太难被归类。

这一次王安忆的小说美学探索,越过了描写人世间日常生活的领域,转向呈现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的“大故事”,带上了强烈的形而上意味。这部小说以一场阴差阳错的绑架案为开端,描写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远离城市文明,被抛向荒蛮深山里艰难求生的故事。

关于这部小说的争议,王安忆觉得自己已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能够镇定地接受任何评价,她甚至做好了因为这部作品而失去大批读者的准备。

写作节奏 “最好的写作状态就是每次写都有困难”

□这部小说据说题材来源是三十多年前一个失踪教师事件?

■故事的人物灵感的确是三十多年前那件失踪教师的事情,它给我提供了一种故事的思路——虽然材料不多,但我重视故事。很多材料是雁过无痕的,它能留在心里,一定是因为有一个“动力”(或者叫动机)在里面。

□你写《匿名》花了多久?写作过程中如果特别顺畅,会一气呵成吗?

■整整两年零五个月,每天早晨有规律地写作几个小时。遇见思路很顺畅时,我反而会有意识地压一下。我是特别警惕“顺畅写作”的,如果写顺了,我就知道,一定有哪个地方没有抓住要领,必须要停一下。对于我来说,最好的写作状态就是每次写作都会遇到困难,都需要琢磨怎么克服。写得很通畅就像“喝面条”一样,稀里哗啦一贯到底,很危险。

小说主题

从《遍地枭雄》到《匿名》的精神延续

□《匿名》和旧作《遍地枭雄》的内在气质很接近,您怎么理解这两部小说?

■《遍地枭雄》要表达的东西很好理解,即一个客观的世界,城市不断扩大,把主人公毛豆的生活也扩大了,让他经历“江湖”后再回来,发现自己生活的村镇已经被高速公路拦腰截断了,这是一个具象的故事。而《匿名》是一个抽象的故事,我们所有人都在一个抽象的文明中循环。我要描写这个循环。《遍地枭雄》描述了一个文明的断裂,它是整个文明循环里的小局部,是现实主义的,《匿名》则描述了从断裂处重新起来的文明。

□“匿名”这个题目层次很多,全书中不仅没有出现主人公的真实姓名,还隐去他现实中的身份和生活。这个“匿名”的多重寓意具体是什么?

■实际上,在现实社会里的人是有名字的,比如失踪者的老婆杨莹瑛,但在那个抽象的社会里的人都过的是无名的人生。他们从隔绝的社会到了主流社会,存在都是不合法的,他们只能无名。而关于“匿名”这个题目,我自己确实有过一番思考。书里有一段写到白化病少年鹏飞,他的过往只有自己知道,他说“我知道我从哪里来,但我不告诉你”,“匿名”就从这个“我不告诉你”而来。

行文结构

小说上下部分有“失重感”

□从阅读体验来看,小说下半部分“发力”更多一些,而上半部分则写实成分更多。

■我是一个需要路径的人。我不能把一个人抽空地突然放到一个陌生的荒芜中,必须有合理性,把这个过程安排好。整个上半部分是很“赘人”的,等到写完,我就像扔掉了一个载体,终于自由了。

□作为一个读者,我读完下半部后回过头再读上半部,是有“失重感”的,上半部那么多关于寻找失踪者的现实情节,下半部却没有写。

■对于我来说,就是“终于摆脱它了”的感觉,也不是痛苦,就是觉得完成了“赋予合理性”的使命——让一个人合理地从具象走向抽象。寻人这段,事无巨细地牵涉很多人物很多事件,非常分散注意力的,但我还有一个企图——总量是不变的,这个男人其实没有消失,他只是从一个社会走到了另一个“异度空间”,仍在大循环里。我这个企图其实已经不是小说可以承载的,也许只有哲学能解决。

故事结局

进入大循环中的生与死

□除了难读,很多读者还接受不了主人公的最终设定是死亡,失踪者马上就要进入“二次进化”了,要脱胎换骨了,这个时候却沉入江底,这个结局是有什么寓意呢?

■我曾想过,如果让主人公活下来,他要怎么重新去适应新的社会?“二次进化”实际上就是死,生与死对于主人公来说已经是模糊的界限了,都是大循环里的一个阶段,这个临界点可能就是循环的“缺口”。当人类还没有成熟到今天这个状态之前,我们还都是最原生的细胞形态时,生和死是衔接的,主人公的“死”其实只是永恒时间的一个阶段,我让他进入了一个大循环中了。

□阅读《匿名》很“烧脑”,如果阅读过程中直接把那些关于时间、物质、记忆等等的抽象性文字略去,连着一个个故事看的话,可以发现依然能读完的。

■那些抽象性的议论,更多地是为了说服我自己,如何把故事继续下去?这些思辨的文字是一种描绘,描绘抽象世界的模样,这个世界我们都没有见识过,只存在于想象中。我有不安,我需要说服自己,这个抽象的世界是存在的。如果读者看不懂,我也不会有任何责备。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