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透视千年御窑瓷器 的“情”与“趣”

QQ截图20170602094507

《御窑千年》阎崇年 著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日前,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开坛元勋”阎崇年先生最新力作《御窑千年》出版。该书是一部有关陶瓷的文化史,作者选择故宫存量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御窑瓷器为重点,讲述宋、元、明、清御窑瓷器的发展历程,挖掘御窑及瓷器的历史、人物、典制、技艺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新书出版后,作者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我多年来醉心于明清历史研究,并有意加以探究。于是查阅资料、走访景德镇千年御窑的历史遗迹、现代作坊和手工艺人。书终于写完了,最终评论如何?只结善缘,不问前程。”

御窑薪火传千载

该书可以看做是一部历史学家撰写的简明瓷器文化史,重在探讨宫廷与御窑瓷器的历史与文化之关系。作者阎崇年先生立足于中西历史,品味御窑瓷器的经典精品,纵论御窑的兴与衰,透视瓷器的情与趣。历史的观察,人文的叙述,以小见大,寓理于器。淋漓尽致地展现御窑及瓷器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画龙点睛地提升瓷器之路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阎崇年表示,“我之前在《百家讲坛》主讲过‘大故宫’系列,涉及皇家的制度、人物、建筑等多方面,但是没有过多关注器物。这几年,总有人问我是否可以对故宫收藏非常丰富的瓷器有所研究、著述、讲授,考虑再三,我决定做这件事。”

谈及御窑得以千年传承的原因,他表示:其根本在于不断创新,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是姓“皇”,而是姓“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御窑千年”的历史文化,在精美瓷器的背后,隐藏着的精华是“新”,就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艺创新、产品创新。阎崇年还举例,宋代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红,一改单一颜色瓷器的局面,而开创彩色瓷器的新境界;明代的斗彩、五彩,争奇斗艳,色彩缤纷;清代的珐琅彩、粉彩在世界独领风骚。由此,创新思维可鉴,创新瓷器更美。

丝绸之路也是瓷器之路

阎崇年表示,御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皇家御用窑场及管理机构,广义指烧造过御用瓷器的窑场。就狭义而言,御窑贯穿明、清两朝;就广义而言,御窑萌芽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广义的御窑,历史已逾千年。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阎崇年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敬重之心撰写了《御窑千年》,在书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凝聚,对人类贡献的理解。

阎崇年告诉记者:“中国古代贸易中,瓷器与丝绸和茶叶一起通过陆海两条通路走向世界。物质交换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从宋到清,千年以来,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纵观史料,阎崇年发现,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遗存,中国瓷器在亚洲、欧洲、非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它曾经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物资,曾经是中外国家交往中的尊贵国礼,为中国带来不菲的外贸收益,更影响西方出现追捧中国文化的热潮。全书结尾处,阎崇年总结:“瓷器之路的千年历史表明:以往瓷器之路辉煌,今后瓷器之路宽广。中国创烧的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仅是一条锦绣斑斓的彩带,而且是一座跨越四洲三洋的津梁。”

彰显卓越的中国工匠精神

阎崇年着眼于御窑人与御窑瓷之间的关系,指出陶瓷的历史也是陶瓷工匠的历史。陶瓷工匠是陶瓷历史的主体,在陶瓷生产过程中,陶瓷工匠贡献巨大,他们中的一些人或以身殉职,或以器名世。

有诗云:“瓦缶胜金玉,布衣傲王侯。”尤其是御窑瓷器,它们的设计、生产都汇聚了当时最好的能工巧匠,代表了中国工匠的最好水平,体现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精神。

阎崇年将一件件深藏在宫廷中的御窑瓷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大众讲述它们的历史,更彰显出它们背后的那些匠人精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阎崇年对于这本书的写作依旧严谨而专注。他查阅历史古籍、期刊论文,考察古窑,亲自访问艺人,体验瓷器制作的72道工序,以此来感知御窑文化的博大精深、瓷器艺术的美丽与优雅,这才写出了这部作品。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