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200种纪念版首次整体出版

120现场

1月11日,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读者见面会在201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蒋重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建明应邀出席并发言,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介绍了丛书的出版宗旨和具体特色。

蒋重跃

蒋重跃谈到“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具有三个价值意义,首先体现了科学精神,重视、追求对研究对象内部结构的认识,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界限和过程;其次是中西文化的汇通;最后是具有天下情怀。这也是现代学术区别于古代学术的地方。他认为这套书“将无法量化的科学尽可能用客观语言文字以最好的效果展示出来。”

何建明

何建明对蒋重跃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进行了补充:“多元化”也是现代学术的重要特征。他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到,在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学术是核心,即“用理性精神寻求客观真实”,这其中包含了人的觉醒、人的关怀,以及对个体精神的尊重。

陈小文

陈小文介绍,近年来商务印书馆一直致力于出版一套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学术积累、文明思想的丛书。商务印书馆从2009年至今陆续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2批共200种。本次以建馆120周年为契机推出精装纪念版,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自出版以来所取得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取便于学林,是奉献给中国学界和读者的一道文化盛筵。

据悉,丛书平装本曾陆续分为六辑陆续出版,平装套装第一至第三辑,目前已全部售罄。120年纪念版,全部采用布面精装形式,典雅庄重,宜于阅读和收藏,是首次将丛书整体出版,涵盖全部200种图书,为目前国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大型现代学术原创经典。

梳理百年学脉承启思想创新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立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商务印书馆组织承担的一项标志性出版工程,自2009年至今已出版2批共200种。收入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华原创学术名著,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及其他,涵盖文、史、哲、法、政、经、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列入了大量的开山之作、扛鼎之著。如第一次使用了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中国语法的《马氏文通》、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等。梳理了中华现代学术脉络,体现了中国本土百多年来的学术积累、文明思想。

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希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曾说:“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中华学术如果没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来奠基,就没有深厚的根底。”

这些曾经对于过往学术传统的创新与突破,以另一种“经典”的方式被甄选被整理被继承,这是学术与思想的进步,也是一种传承。这些经典著作,充分彰显了现代学术精神,不仅与中国古代学术成就先后辉映,更指向了未来中华学术发展的趋势与途径。有学者以“创新的起点”来评价这套丛书出版的意义,“总结过去一百年中华文化经典之作就是我们未来创新的基础和起点”。

探寻中国模式回应时代需求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受到举世关注,并被西方社会和学界认可。这一切乃是中国近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成果,其理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之中。中国社会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现代学术百年探索相同步。中国现代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滋养了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在展现中国现代学术演进脉络同时,也探寻百年来中国发展的思想资源与道路模式。如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以现代知识眼光对中国的“官僚政治”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吴景超的《第四种国家的出路》提出了适宜于中国的发展道路;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则是一部真正立足于中国社会的法学著作等等。这些名著皆系那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其所思考的很多问题,依然是今天的中国需要去面对、去解答的。此外,“丛书”还为当下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提供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与思想资源。“丛书”选取了部分在民国时期关于“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研究的经典之作,如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黄文弼《西域史地考古论集》,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等名家名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认为:“已经出版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都是学术文化的精粹,是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个缩影,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被认为不仅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现代智慧与学术成果,百年学术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这一百年所展现的是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是学术的转型,更是整个社会的转型。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