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沥沥春雨中,4月13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以及韬奋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6暨邹韬奋年度外国小说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的各位评委,相关国家使馆人员,翻译界、出版界人士以及外国文学研究者、爱好者等近百人出席了这场文学盛宴。
主办方宣布,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阿根廷的四位作家的作品获得2017年“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它们分别是:德国作家博多·基尔希霍夫的《遇见》、意大利作家达契亚·玛拉依妮的《小女孩与幻梦者》、法国作家玛丽·恩迪亚耶的《女大厨》、阿根廷作家爱德华多·萨切里的《电厂之夜》。其中,德国作家基尔希霍夫的《遇见》还荣获了第四届“邹韬奋年度外国小说奖”。
欧洲文学“旅途”母题的当代呈现
获奖小说《遇见》是一部现实感强、叙事层次丰富、触及人性、耐人寻味的作品,曾获得过2016年的德国图书奖。该书作者基尔希霍夫虽因时间关系没能亲临现场,而改由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柯里先生代其领奖,但他特意为此录制了视频,在颁奖典礼现场播放。他说:“得到这个奖项,让我深感荣幸,也令我喜出望外,因为我的作品现在不仅在德国和欧洲,而且将在中国,在这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国度为人所知。”他感谢评委会决定选择《遇见》这本书。他相信,《遇见》也会在中国遇见更多的读者,因为从书中可以读出很多德国人和欧洲人当下的心理状态。
《遇见》叙述了男主人公莱特短短几天中经历的三次不期而遇。两个因事业受挫而隐居乡间的失意男女,偶遇后坠入爱河,在开车去西西里岛旅行途中与一个难民小女孩相遇……小说主线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作品在爱情之外增加了时代的元素。评委会的颁奖词称其“在描写主人公生活的暗淡、困惑、彷徨和迷惘的同时,又巧妙地将个人的生存困境与欧洲难民的政治性生存问题交织在一起,将故事嵌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在两个层面上,探讨了爱和善的意义问题”。
众所周知,难民问题已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世界性难题,而作为欧盟核心国家的德国更是深陷其中。该书译者王钟欣在译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德国,对欧洲经历的难民危机,以及德国人面对难民潮的矛盾心理、心态的变化有切身的体会。而《遇见》正是将这种既同情又疑惧,既乐于相助又有所警惕的矛盾心态多角度地展现了出来。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书中的爱情主线与描写难民的片断浑然天成,男女主人公对待生活和感情的态度与他们对待难民的态度相互呼应、交错共振。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吴晓都看来,《遇见》虽是采用了欧洲文学“旅途”这个传统的母题,却给我们呈现了当代国际热点中的传奇情节与画面,蕴含着作者深沉的人文思考。他在致辞中强调,文学翻译和出版需要关注经典,但与此同时,作为当代文学翻译家、批评家和研究家,我们更需要关注当下世界文学的精彩景观。他提醒大家注意文学魅力和文学功用之永恒性的日常清晰显现——就在上周,在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争执中,双方都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语句为各自的立场唇枪舌战助力。所以文学是永恒的。“而今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进程中,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出版、文学交流都不会缺位,也不应该缺位。”
“他者”文学视角 深刻人文关怀
《遇见》之外,其他获奖的三部作品也从不同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世界生动而独特的生活。
达契亚·玛拉依妮的《小女孩与幻梦者》曾获意大利薄伽丘文学奖。主人公萨比恩查是一位失去女儿又被妻子抛弃的小学老师,一场与现实惊人吻合的梦,促使他对新闻报道中一个失踪小女孩近乎偏执地展开调查,而丧女之痛正是诱发其探寻失踪案的心理原因。至于他是否找到了失踪的小女孩,女作家告诉中国读者,故事的结局有待于读者去揭开,而寻找本身令作者和读者发现了其他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比如存在一个与剥削儿童相关的地狱般的场所,作者借主人公之口呼唤社会的觉悟和担当。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总评委会主任聂震宁先生在致辞中谈到,通常我们写的小学老师都是女性,而这是一位男老师,而且男老师的教学生活和小镇上低俗的社区生活的冲突,在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深刻。他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尤其是女作家是以男性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的,这种性别置换让人觉得非常有新意。
《女大厨》的作者玛丽·恩迪亚耶是龚古尔文学奖和费米娜文学奖双料得主,十八岁即出版了成名作,堪比写出《你好 ,忧愁》的萨冈。其《女大厨》正如评委会颁奖词所云,“讲述了一个女人成长奋斗的故事”。聂震宁先生将它媲美于陆文夫的《美食家》,因为美食家不仅讲美食,还要讲制造美食这个人的人世沧桑和心灵经历。《女大厨》正是写一位女大厨厨艺如何精进,如何展开自己的生活,同时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不如意,而她对厨艺又是如何执着。此外,小说叙事用的也是男性视角(仰慕女主人公的二厨),与《小女孩与幻梦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吴晓都称其“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巴赫金倡导的‘他者’文学表达视角,也令人想起莫里哀式的为观众奉献喜悦而自己遍尝人间苦辛的生活况味”。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拉美文学中,阿根廷文学作品被译成中文数量是最多的。阿根廷驻华大使馆文化公使胡安·科尔特列蒂认为,这要归功于阿根廷丰富多样的文学,比如博尔赫斯的作品。他代表作家爱德华多·萨切里领取了“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获奖小说《电厂之夜》正如公使先生所说,是一部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视觉感,同时又具有很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它描述了21世纪初潘帕斯大草原上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在经济危机中的遭遇,他们的某些经历跟中国转型期一些工厂、企业的情况有不少相似之处。被骗者万般无奈走上“以盗治盗”的复仇之路,但还是不忘阿根廷文化中那条无形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公使先生很高兴《电厂之夜》跻身于被译成中文的阿根廷优秀作品之中,“我们知道中国的读者都很聪明敏锐,并且充满好奇心,他们一定会非常享受这部小说”。
文学是全人类心灵沟通最好的工具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在2001年共同发起,并于2002年首次出版该丛书。该奖项秉持“中国标准、世界眼光”的宗旨,从中国学者的文学视角、审美判断出发,遴选出符合中国读者主流价值观与审美观、反映世界当代文学发展潮流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6届,共有24个国家的94位作家的作品获奖。其中2003年的获奖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07年的获奖者勒克莱齐奥,分别于2014年和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足见这一奖项的权威性和前瞻性。
韬奋基金会自2014年起,对“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给予鼎力支持,从每年的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获奖名单中,由评委共同投票,选出一部“邹韬奋年度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品,奖励作者一万美金。在颁奖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表示,这是中国范围内第一个给外国作家颁发奖金的文学奖项,凸显了我国对外国文学译介工作的重视程度。
俗话说七年之痒,而“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的评选工作现已走过17个年头。作为总评委会主任,聂震宁尤其感谢外国文学翻译家、学者的付出,他特别提到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赵德明先生,他一直陪伴着这个奖走到了现在。当然还有陈众议先生、石琴娥女士、余中先先生、刘文飞先生、李永平先生、叶廷芳先生等,大家有这么好的合作,才一直走到了今天。《女大厨》的译者——《世界文学》前主编、著名翻译家余中先为找到感觉以译好该书,到处品尝美食而胖了一大圈的故事,也在颁奖典礼现场激起了一阵善意、愉悦的笑声。
赵德明先生在致辞中表示,17年来,他不仅参加了评选工作,还翻译了好几部作品,既亲耳聆听到中国作家读了这些书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也感受到了外国获奖作家发至内心的喜悦。《希腊激情》是2006年度的获奖小说,作者是智利现任外交部长罗伯托·安布埃罗。“不久前我接到他的电话,他很激动,说没想到那么早中国就有人识得他的作品,懂得他作品的价值。”
赵德明先生表示,人类需要交流、沟通,而全人类心灵沟通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学。正如《电厂之夜》的作者爱德华多·萨切里所说,文学是你我心灵深处一块共同的沃土。“亲爱的读者,或许,这就是为何存在地域、语言、历史的鸿沟,我们还能互相理解的原因所在。” “书里的人物和经历会使众多不同世界之间的桥梁更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