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从“义利双收”到“义利并举”

澄清对儒家义利观等思想的误解

QQ截图20180528092726

《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许嘉璐著   中华书局出版

中华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思想,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与此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前,要客观地评价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澄清长期以来认为儒家(儒家思想或儒家学说)“保守”“重义轻利”“反对新事物”等误解。

儒家真的保守吗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粮食等农作物是社会第一需求,当商业活动以及由商业带动起来的手工业威胁了农业生产时,统治者就要抑末(商)兴本(农),贬斥其为“淫巧”。在整个帝王时代,社会一直在平衡农-商-工这三者的关系。后来,这被认为是儒家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其实是一种误会。

实际上,儒家不但不守旧,相反,是讲究与时俱进的。儒家学说自身两千多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对佛、道的包容并从中吸取营养,以至到宋代完成了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完善,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哲学最高峰。此时发生了儒家内部的义利、王霸之争,兴起了“义利双收”的理念。儒家这条逐步改进发展的道路可以简约如下: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汉儒(马融、郑玄等)-唐儒(孔颖达、颜师古、韩愈等)-宋儒(张载、周敦颐、二程、朱熹等)-明儒(王阳明、王夫之等)。可以说,儒学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都明确显示了儒学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的态势。

儒家真的“重义轻利”吗

从历史上看,在《二十四史》中有14部“史”都列有有关商业流通的专传和论述。例如《史记》有《平准书》,《汉书》有《食货志》等。在这些“书”“志”中叙述了古代与当时农业等生产和货币间的均衡、失衡关系以及朝廷所采取的措施。正如司马迁所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因而必须高度重视。汉代还在朝廷的主持下为盐、铁是专卖还是由民间经营进行过一场大辩论,其成果就是著名的、历代不断征引的《盐铁论》。此后,历代(主要是时间较长的朝代)朝野就“利”和“义”(实际上也是“王”与“霸”)的辩论时时出现。尤可称道的,是宋代儒学中出现了浙东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的重要人物陈亮就是主张事功,即注意经济的,认为:商借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他曾经和朱熹就义利、王霸问题往复辩论,长达十一年。其后,“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一脉主张:“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他们甚至明确提出:“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概而言之,他们根据已经发展了的农业生产力(生产工具、方式和效率)以及手工业、商业的发达,提出了四业平等的思想。显然,在这思想中蕴含着“义利并举”的理念。这是儒家学说与时俱进的又一例证。

儒学能否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

过去,对儒学的批判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这就是按照儒学内在元素,是否能引领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问题。对此,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由欧洲人用坚船利炮给我们送来,即所谓“西学东渐”。我认为,说从儒学或扩而言之,从中华文化中生长不出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一个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就做出的主观结论。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手工业到了明代已经相当发达,虽没有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但工具的进步已经达到农耕时代最先进的水平(有的至今还不能用现代机器代替);民间金融开始出现;南北航运快捷方便。理论建树上,出现了直接继承宋代以后儒学的一支“永嘉学派”为代表的“义利双行”学说,并有了发展,主张“利生”“事功”,所谓“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当然,要纠正当今人们在这一点上对儒学根深蒂固的误解,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但是,我坚信:世界上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进步的速度是有差异的,并不都是线性发展的;凭着中国人的智慧,凭着儒学的博大兼容,中华民族不可能必须等着欧洲人给我们带来现代机器和商业。而且,如果中国从自身文化的元素中生长出现代化、工业化,一定不会和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化完全一样,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即和谐、稳定、温和、人性。近两三百年间,中国落后挨打,不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宿命,而在于制度的腐败和由此造成的封闭,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动力渐渐趋于枯竭,又没有了与异质文化冲撞的外动力。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