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之:《中国大百科全书》回顾与展望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目前处于组织队伍、完善机构、编写初稿阶段,但已有1.5万位专家、学者投入工作,其中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300多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30余位。有这样大批的专家学者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词条的内容质量当然是有把握的。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内容的准确、权威是有保证的。

新的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不仅继续编纂出版纸质版,还要搞网络版。这个决定标志着《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史上由单纯纸质版向网络版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还深刻地昭示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科技文化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的战略决策。

2011年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原新闻出版总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这真是出版界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一件大事。

当接到国务院这个批准立项的文件后,新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编辑出版者大受鼓舞和激励;但冷静下来,又顿感使命的艰巨和责任的重大。

什么是百科全书?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第一代百科全书编纂者为了填补空白,尽快赶上世界百科全书发展的潮流,积极开拓,奋勇当先。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百科全书是什么?中国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人们称誉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倡议者姜椿芳先生说:“百科全书”的名称是从encyclopedia翻译过来的,来源于希腊文。“en”有“完全”的意思,“cyclo”指“圆圈”,“pedia”为“知识”“教育”,合起来的意思是“在这个圆圈里汇集着所有的知识”,也就是说“全部知识都收罗在这部书里了”。

学术界一般认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百科全书之父”。因为他的著作已经具备了原始百科全书的最基本条件:概括了已有的全部知识,又对其做了整理、加工和分类。而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最早诞生于18世纪的法国。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和一大批启蒙运动的知识精英,花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即《法国百科全书》),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与亚里士多德同时期的中国古代也有“百科全书”,比如秦汉时期的《尔雅》。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介绍中国的“百科全书”时列举了很多例子,如秦汉之际的《皇览》、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都归到百科全书一类。《不列颠百科全书》甚至称《永乐大典》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但实事求是地说,尽管这些书意义重大、价值不可低估,却还不能算真正的“百科全书”,它们只是一种资料性的工具书,是以汇聚资料、保存文献见长的类书,缺乏对学术发展的分析和综述,只能说是一种准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籍,与现代“百科全书”还不能同日而语。

百科全书不是一般的书。百科全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概括、总结、分析已有的全部知识。百科全书对学术,甚至对社会起着引导作用。因其对一个时代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而引导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恩格斯曾说:“法国百科全书成了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它的影响是如此巨大,给了法国革命党人一面理论的旗帜。”

《中国大百科全书》光荣的历史

编辑、出版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文化的基本建设,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总结、大检阅。尤其是在今天,科技创新和应用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内容日新月异,人们获得这些新知识,非有一部包罗万象的“全书”不可。但截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50多个国家编纂出版了综合性的现代百科全书2000多种,包括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墨西哥等国家在内,都出版有百科全书,但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却还没有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姜椿芳先生说:“我国迫不及待地需要编辑出版这样的百科全书;也只有出版这样的百科全书,才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现代化,对迅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供有效的工具和锐利的武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问世了。经过15年,20672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铸造出74卷、1.2568亿字、77859个条目、5万余幅插图的皇皇巨著。又经过14年的打磨、修订、重编,32卷、6万个条目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了。这是一部在编辑上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回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二版的出版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甚至具体的领导,是专家、学者、编辑、出版社共同劳动、举国努力的智慧结晶。

在党和国家的期望和重视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地位和出版意义。

1978年,姜椿芳和之后的胡乔木倡议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不久,中央正式批准编纂中国第一部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并为此专门组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邓小平为出版社题写社名,表达了国家领导人对出版社寄予的厚望。中央提名胡乔木任总编委会主任,体现了国家对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高度重视。

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的代表。

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出访美国时,亲自把《中国大百科全书》赠送给耶鲁大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纂过程中,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3年3月16日做了具体指示,要求编者精心组织、精心选材、精心撰写、精心编辑、精心出版,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辑出版任务。

2009年,第二版完成后,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总结表彰大会,李长春、刘云山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胜利完成,并提出进一步修订《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要求: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要精益求精,倾力打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要坚持探索新的传播手段,并特别提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形式上,不但要继续出好传统的纸介质版本,而且要与时俱进,出版数字、网络版。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文化领域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

世界百科全书日新月异

2012年3月,有近250年历史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突然宣布停止发行纸质版,着力打造在线版、电子版。一时间,此事对全世界的出版界产生巨大冲击。目前,《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线版已超过15万个条目,除包括纸质版的内容外,还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印本中没有的文章,可检索词条98000个、照片9811幅、地图337幅、动画影像204幅;而且在不断更新,还可链接《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的新文章,为客户开展定制服务。

维基百科,自2001年推出英文版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资料来源网站之一。目前它有280种以上语言版本,89万个条目。2008年其访客达6.8亿,至今恐怕已有10亿访客了。他们号称“人人可以编辑的自由百科全书”,并免费提供完整的内容。维基百科值得特别重视的有这样三点:一是词条量大、访客量大,因此影响巨大,目前已有6万名使用者贡献了超过1000万个条目;二是读者认为它权威、准确,它自己又号称“自由编辑的百科全书”,这就更有诱惑力;三是到2010年为止,已有逾30万个中文条目,加强了它在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大百科全书》是2002年10月开始动工的。它是《苏联大百科全书》传统的延续。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签署关于编纂《俄罗斯大百科全书》的总统令,任命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为编委会主席。据了解,这项工程今年即将完成。数字版的《俄罗斯大百科全书》也在加紧筹划中。

这样的突飞猛进、你追我赶,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上的要求,思想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念,按照自己的思想认识社会、塑造社会。现代形态的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中叶,那时欧洲科学不断进步,生产力快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勇敢冲破旧有规范,要求自由、平等、民主。以哲学家狄德罗为代表的一大批法国启蒙运动倡导者,向封建专制和神学桎梏冲击。他们编辑出版百科全书(即1772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宣传他们的政治观点。他们“没有把批评局限于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把批评扩大到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科学传统或政治设施……”

狄德罗自己从两方面阐述编辑“百科全书”的意义。他说这部巨著是改变人们方法的“词典”,是一部以解放思想为目的的百科全书。同时,他要求用革新态度介绍现代知识,特别重视先进技术的工业应用,即促进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进入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促使社会经济运行节奏加快,同时向科技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依靠信息技术支撑,覆盖全球的网络,加快和扩大了信息交流和利用。在出版业,网络创造了纸介质出版物和音像出版物之外的无限广阔的空间。一些出版商纷纷将其数据库接入互联网,诞生了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新的出版物。1999年《不列颠百科全书》进入互联网,受到读者广泛欢迎;2012年宣布停止出版纸质版,专攻数字版,引起出版传媒业一次深入思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与时俱进

网络出版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出版,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快速更新、即时发送,出版者向读者提供的“出版物”几乎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还可以实现出版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促进出版者更好地服务,而且增加的多媒体功能,使产品多样、生动、有吸引力。正如百科全书研究者所描述的那样:出版社将作者的作品数字化,在电脑上进行编辑技术处理后存入网络服务器,读者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访问网站,查询、阅读甚至下载网络出版物。人们多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读者通过网络,可以及时看到各种信息。与传统的纸面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电脑上阅读,能在众多的作品中挑选想读的内容,可以从任意一个主题入手,从一个链接到另一个链接,随意变换网页和页面文字、图像显示。人们可以一边浏览文字图像,一边听着轻松的音乐。

上面的描述是技术的进步,还只是一个表象。正如狄德罗所说和所实践的,他的“百科全书”贯穿着强烈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冲破牢笼,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成果,还要引导未来,促进思想、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今天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必然是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和专家、学者们一起,为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努力奋斗。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国务院立项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学术工程,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建立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传播和服务平台。它的创新点,亦即生命力,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查阅知识,还应起到引领作用。读者从某一学科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一学科的过去,还能帮助读者了解学科的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我们今天编辑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它一定要具有中国特色,有责任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和现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进步和追求,促进中外的交流,推进中国走向世界。

我们要下定这样的决心:1999年《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新版进入互联网,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服务模式。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与时俱进。我们中国的“百科全书”,要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要超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要在汇聚人类知识,在创新、准确、权威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总结一个时代的科学文化发展,引领读者走向更高、更新阶段。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