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由国务院立项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列入了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意义重大。2011年11月5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11】127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持,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按程序申请,由财政部按有关规定核定。”
三版编纂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全面反映时代的特点和风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客观态度介绍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反映重要的学说和见解。三版编纂出版工作在经中央批准成立的总编委会领导下进行。
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打造数字化编纂平台,纸网两版同时进行,实现纸网互动,这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彰显了新型百科编纂的中国特色和赶超国际先进百科的决心。
网络版编纂方案
网络版是基于数字化内容网络传播的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是由专家撰稿、读者参与、专业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权威出版物。网络版以客观态度全面系统介绍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风格,在注意稳定性的同时,要充分反映世界科学文化的新成就、新发展,以及国际关系新格局、国际形势新变化。
网络版包括专业板块、专题板块和大众板块。
专业板块是网络版的基础和重点。专业板块按学科分工编撰。其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内容的比重略大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专业板块以大学文化程度的非本专业读者为对象。此板块包括110个一级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103个执行学科),在此基础上编纂并发布。各学科分别组建编委会,并在主编和编委会领导下完成编纂工作。
专题板块以各种特定课题为中心,以多作者、多视角、多条目汇集的形式编撰。专题版的构成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和领域。多以学术界、知识界、有关行业等方面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中心。专题板块适合于希望集中深入研究某领域知识的、大学以上文化的读者使用,可供读者作为进入专业知识领域并向其深度和广度前进的桥梁和阶梯,随课题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
大众板块主要介绍当前社会人群关注的有关社会、法律、文化、教育、文艺、体育、旅游、生活等热点领域的知识。读者对象主要是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大众读者。大众板块要注意雅俗共赏的水平和风格。尤以当前人们关注和流行的热点为主,如收藏、鉴定、陶艺、书画、古玩、服饰、旅游方略、烹饪、武术、园林、花艺、戏曲、民俗、传统医学、保健健身、宠物等。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保障编撰出版的权威性、科学性,并扩大社会影响力。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从业人员起草和论证编撰体系框架,确定选收条目表。大众板块要注意动态变化,及时更新。
它们共同将建构起权威、准确、完整的中国国家公共知识服务体系和传播平台,为传承文明、传播知识、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为各类读者服务。
网络版将运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和交互产品,体现科学性、知识性、文献性、艺术性、可读性、权威性。
纸质版编纂方案
纸质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学科分类的基础上,精选精编,以大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为对象,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出发,以分卷和大类综合学科集成的模式编纂出版。初步拟定全书总规模为80卷,每卷字数在150万~180万字,总计1.2亿~1.44亿字。选收条目12万条,配图6万幅,其中地图2000幅。
采用按需印刷方式生产。其中,学科卷每卷选收条目1500条左右。各学科均设计有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超长词条,全书采用大中小条目相结合,突出长条目的条目结构。卷内正文条目按汉语拼音顺序编排。适当加大特长条、长条及中条比例,以体现不同于网络版的综述性的特点。并使用二维码等技术实现纸版、网络版互动,体现现代百科发展水平。
目前,三版项目的机房改造、编纂平台建设、基础软硬件采购、设备采购等已基本完成,已按照国家新的网络安全法的要求进行了网络安全等级认证,制定了百科编纂7项标准,为内容发布打下坚实了基础。
网络版专业板块已基本完成组稿,涵盖了全部一级学科,103个学科共组稿35万余条,现已逐步过渡到全面回稿和审稿阶段。目前各学科已成立编委会,动员全国专家学者2万余人;专题板块已从部分实验到全面启动;大众板块已在规划设计之中,待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后适时启动。
2017年9月8日,召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委会成立大会。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参加,副主任全部到会,二十余个部委领导、几百个编纂单位参会,标志着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和出版工程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已全面启动并已有初步成果,编纂工作进入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