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我们这辈中年人

《我辈中人》

《我辈中人》 张曼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年,本为年华里必经的寻常一程。这一程因为“我辈”的集结,属于一个广阔群体的承受与修行、使命与共情即被瞬间点燃。“我辈”在此不仅是一个定语,更是一种召唤与慨叹。

“我们将在中年经历共同之经历,承受共同之承受”是本书进入中年之问的温暖起点。作者张曼娟围绕中年为何令人恐慌无措、中年面临何种困境、中年该如何破题的中年之考,以同困、同度、同悟的探求节奏实现着对中年之殇的清算、治愈与和解,为“我们这辈共同的中年”施以抚慰。

中年为何如此令人戒慎恐惧?自然法则是一种魔咒,这个魔咒歌颂青年,播种下“青年正值年华巅峰”的潜意识,同时也潜藏下巅峰即坠落点的失重感。于是人们早早开始倒计时,以接近坠落点的恐惧忧虑中年。亲见比忧虑更甚,不仅“长久以来‘中年形象’缺乏美感,无法令人憧憬”,而且“‘中年危机’‘中年失业’‘哀乐中年’,引发我们联想的中年词汇,都有些欲振无力……”

中年之乱来自观望,更来自危机四伏的体验。对作者而言,最初的中年体验来源于对人生无常的见证:“这几年经历了朋友的病与死,往往都来得那样急遽,惊惧和哀伤汹汹来袭,混合而成一阵子低落的情绪。”渐渐地,这种体验便是通过自我的身心获知:“将近五十岁时,听见‘老花’这两个字,内心真是五味杂陈。尤其是这个‘老’字,直接点出重点与事实,难以否认,心理上却还不能接受。”而真正的中年困境,来自泥石流般的崩塌与毁坏,“五十几年来,我那原本秩序井然的世界,因着父亲的病而颠破碎裂……”来自中年的危机由浅入深,步步紧逼,作者不由感叹:“当我到了中年才明白,这确实是人生旅途中包袱最重、挑战最频繁的阶段。”

困局令人窒息,也令人重生。作者的睿智在于从中年的另一维度慢慢构建起“大人”的生活形态:不失赤子之心,对世界饱含热情,具有更大的包容力与同理心,睿智、慈悲、隽永。如果中年是一种自然存在,那么“大人”则是一种智慧的存在,中年总有时,“大人”可无疆。

“通往大人的路”即本书第一章节,篇幅占据全书一半有余,“大人”之于作者中年岁月的陪伴意义由此可见。

如果说“大人”是一种生活形态,那么泥石流般崩塌与毁坏的生活变动则是验证并真正获得这种生活形态的终极关口。作者以“照顾着老去的父母,才真理解人生”通过这道关口,完成生活秩序的重建。

“将近三年前,父亲的思觉失调突然爆发,将我的世界劈出一个深不见底的窟窿……当父亲服药之后稳定下来了,母亲被确诊了失智症,新的挑战迎面袭来……”作者的中年大考,在父母相继患病引发的生活全方位失序中轰然而至。同所有面临如此关口的中年人一般,即刻坠入睡眠障碍、精神耗弱、身体透支与意志消现的漩涡,不禁发问:“要用多大的气力才能镇住一切崩坏,继续活下去?”

爱在慌乱中依然清晰:父母是自己的世界中心,从未改变。父母安好时,在自己的秩序中爱着他们;父母老去时,以独立照顾者的身份去重建爱之秩序,义不容辞且心甘情愿。

在不断适应与修正中,作者从初始的全盘崩坏、而后的满弦紧绷、最终走到从容安然。生活秩序的重建之路以对生活时区的重新划分开始:停止了研究所的兼课,减少了广播节目的时数……为开展独立照顾拼凑出更加充裕的时间。照顾老人的道路艰难漫长,唯有坚持没有捷径,“还没有忘记的爱”是路上最好的风景。作者努力让自己成为爱的感知与创造者,“虽然妈妈的记忆在流失,她还记得她爱我”,这让她感到幸福。照顾者同样需要好好活着,这是对彼此生命的善待。作者以投入与抽离、弃舍与留存的平衡关系松动心结:不孤绝、不愧疚是照顾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无憾或许不能,陪伴即是圆满。

夹在上一代与下一代“中间”、思维和行为“不中不西”的中年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寻一个精神家园去安放与求证,作者在本书末章分享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书与自省”。无论由唐诗反观人生的四个阶段,还是自《幽梦影》中寻找安顿身心之道,抑或读《金瓶梅》感悟至爱之人总无依,都让她停下来将自己看清楚,尔后轻爽自在地往前走去。

此书不仅是写给中年人的情书,也是送给所有人的生命礼物,拥有这样的礼物,有情有义与笃定自信将是彼岸。

责任编辑:戴佳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