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第二季收官 刘文飞解读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

8月1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首都图书馆联合策划的“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第二季迎来最后一讲,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到场为读者解读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形式丰富、体裁繁多,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无疑是其所有作品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品。

1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托尔斯泰是高峰上的高峰

“在人类的文学史上,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外国的文学史上,或者在欧洲的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是欧洲的文学史大概有过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就是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第二个高峰就是以莎士比亚的创作、以他的诗歌和戏剧为代表的英国的文学;第三个就是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而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托尔斯泰是高峰上的高峰。”刘文飞在讲座伊始这样介绍托尔斯泰和他的作品。“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最著名的作品实际上还是我今天要说的这三部作品,也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

刘文飞表示,在中国有“红学”,英语世界有“莎学”,而在俄语中也有一个词叫“托尔斯泰学”,可见一个作家的创作内容如此丰富,影响如此大,最后他一个人的创作就变成了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在俄国恐怕这样的作家也不是特别多,尽管可以在俄语中看到很多的作家后面都会加上一个“学”字,有普希金学、契诃夫学、果戈理学,但是有可能,托尔斯泰学和普希金学才最能称得上是一门学问。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地位,所以,不管是俄国人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对“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完全不知道的人可能很少。

1

刘文飞分享阅读《战争与和平》的“二三四”公式

2017年光明日报跟塔斯社曾联合发起了一个活动,因为当年是中俄友好年,也是俄国的文学年,中俄双方分别评选10部在本国最有影响的对方的文学作品,也就是中国人评10本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俄国文学作品,俄国人评10本在俄国最有影响的中国文学作品。在托尔斯泰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作家只能选一本,到底选这三部长篇小说中的哪一本呢?这个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参考了网上的投票、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借阅量,还征询作家和学者的意见。“最后我们选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总觉得这部作品更有代表性一些。另外,它毕竟是托尔斯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俄国第一部赢得全欧洲、全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

刘文飞提到,在阅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他总结出一个公式,一个“二三四”的公式。所谓“二”就是两个主题,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所谓“三”就是三个人物,娜塔莎、彼埃尔和安德烈;所谓“四”,就是四大家族。战争与和平,对整个人类来说就是两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巨大的史诗,中间出现的人物有好几百人,在这么多人中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也就是七八个,读得细的读者,或许能记住二三十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间,最核心的角色有三个,就是安德烈公爵、彼埃尔和娜塔莎。娜塔莎是一个女性角色,是一个串联的人物,她通过跟不同男人的关系,把几个主要人物串成一个整体。小说中有四个家族,每个家族都要跟另外三个家族发生关联,可能性就太多太多,情节就会无限复杂下去,当然,这也对一个作家的掌控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两个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关照的主题,三个主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四个家族对生活、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联系,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放到一块就构成了作品的经纬,互相之间交叉来交叉去,这部作品就显得很厚重了。”

《安娜·卡列宁娜》是三部长篇小说中承前启后的作品

从《战争与和平》到《安娜·卡列宁娜》,托尔斯泰的创作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就是从史诗开始转向家庭,从写战争开始转向写爱情,从写四大家族转向写两个人的恋爱、私情。刘文飞认为,把这两部作品做这样题材上、风格上的对立,其实还是一种比较幼稚的方法。《战争与和平》中“和平”的生活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个“和平”就是贵族的生活,其实《安娜·卡列宁娜》就是贵族生活这个分支的一种延续。《安娜·卡列宁娜》又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宁娜》发表以后,他就认为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社会小说”,而不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也就是说,对一部长篇小说的定性恐怕不能仅仅看它的情节和内容,也要看到和它那个时代的关系,也要看到和它之前和之后作品的关系。所以,《安娜·卡列宁娜》的重要性就在于,即便在托尔斯泰这三部长篇小说中,它也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

讲座中刘文飞还分享了这样一段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轶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自己办的一份杂志《作家日记》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事实》,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记叙了一次街头偶遇,说在涅瓦大街上突然遇到了冈察洛夫,冈察洛夫老远就涨红着脸问陀思妥耶夫斯基,问他有没有读过那部小说,这两个人心照不宣,指的就是《安娜·卡列宁娜》。激动不已的冈察洛夫手指着西边的天空说:“他们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的。”他们指的就是西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章中介绍了这次相遇之后,就写道: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有了《安娜·卡列宁娜》这一部小说,因为有了托尔斯泰,俄罗斯人就可以在欧洲的文学和文化中昂首挺胸了。

《复活》:托尔斯泰的道德忏悔和精神遗嘱

《复活》这部作品无论在俄国还是在整个世界,它被接受的历史都有过一个起伏。在这部作品发表的时候,俄国国内很多人认为它不太好,原因就是它的批判性太强,当时的社会主流不大能接受这么一个全面批判性的东西,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不强,思想性大于艺术性。“如果你研究托尔斯泰的思想,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他那个时代的作家和文学,你会觉得这部作品比《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宁娜》还要重要,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小说所暗示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复活,这也是托尔斯泰最想做的一个事情。”托尔斯泰有意让聂赫留朵夫上下奔走,以此把俄国社会的上层都展示给大家,让人感觉到这些人是多么冷漠,这个社会是多么腐朽。

最后,刘文飞总结道,《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这三部作品,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就像一次三级跳,情节是从历史写到家庭,再写到个人的精神层面的生活;这三部作品又像一个三足鼎立的东西,三部作品像三块巨大的基石,托尔斯泰小说艺术的宏伟的艺术大厦就建立在这三部作品之上,因此也不妨把它们看成是一部独特的三部曲。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