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罗海兵8月19日北京报道】8月19日,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汉学家到访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与集团各出版社代表和版权经理,围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图书的翻译出版进行交流。
这些青年汉学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都长期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为增加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努力。
翻译文学帮助世界了解中国
来自芬兰的自由翻译家劳诺,目前已经翻译了九部中国文学作品,并且每年翻译的长篇小说至少有两部,其主要译著有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麦家的《暗算》等。
“在芬兰,大部分被翻译成芬兰语的科幻小说都来自美国,所以有一个中国科幻小说家写的作品,他们(芬兰读者)都觉得很感兴趣,销售量也相当好。”劳诺告诉记者。
15年前,劳诺因为喜欢看东亚电影而开始学习汉语,继而爱上汉语,还曾在浙江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留学过。在中国读书的最后一个学期,劳诺翻译了他的第一部中文小说——韩寒的《三重门》,那也是他看过的第一部中国小说。
“中文一个挑战性很大的语言”,劳诺表示,以前芬兰的大部分中国文学都是从英文版翻译过去的,“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去翻译?”
现在,被翻译成芬兰语的中国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特别是小说”,劳诺强调,“而以前,只有孔子《论语》、《道德经》一类”。劳诺表示,芬兰人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新闻,且知道的很少,“通过翻译文学,他们可以更多了解中国。”
2019年8月19日,保加利亚翻译家思黛(右二)与中国出版代表交流。思黛兼任索菲亚大学中国文化老师,曾翻译莫言《檀香刑》、乌青《有一天》等著作。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雪峰摄)
中国古典文学是人类共同经验
来自土耳其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吉来,是土耳其加齐大学教授、AHBV大学中文翻译与口译系主任,从事翻译工作十余年,曾经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他的主要译著有孔子《论语》、《孙子兵法》等。
吉来回忆,小的时候,他因为看了一本中国的《神笔马良》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于是开始学习汉学。吉来发现,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中国文学的内容丰富,对他的吸引力很大,由此他开始翻译中国古代经典。“通过中国的文学,能够更深刻了解中国。”
土耳其的读者对这些中国古典著作非常欢迎,“孔子、老子、庄子,他们伟大在哪儿?他们过去写的这些杰作,不止是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全人类,因为人类是一样的,可能语言、文化和习惯不一样而已,但其实人类有共通语,这些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们就是全人类的。”吉来认为。
2019年8月19日,土耳其中国文学翻译家吉来在恳谈会现场翻阅样书并与出版代表交流。从事翻译工作的十余年间,吉来主要译著有《论语》《孙子兵法》《古船》等。
以书为媒让文明互鉴
来自保加利亚的自由翻译家思黛,同时兼任索菲亚大学中国文化教师,曾翻译过莫言的《檀香刑》等,其译著刘慈欣的《三体》也即将出版。
2002年思黛开始学习汉学,起因是对中国的哲学和佛教感兴趣。“当时对中国根本没有什么了解,觉得所有的中国人会功夫,因为看过很多李小龙的电影,对中国有很模糊的印象。”
开始学习中文之后,思黛开始慢慢理解中国是一个现代的国家,认为中国文化值得去研究。由于本身对文学感兴趣,思黛又考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并曾赴中国华中师范大学留学。
思黛翻译的中国文学,都是他自己推荐给出版社,而非出版社主动找他。“因为保加利亚的出版社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学,所以他们不会主动的去出版中国文学。”
在选择中国文学作品时,思黛主要考虑保加利亚的环境缺少什么东西?“我拿一本中国的小说进口到保加利亚,它会不会产生什么好的作用,正面的作用,比如我很想翻译毕飞宇的《推拿》,因为我觉得它对同情和我不一样的人,有很好的效果,我觉得我们在保加利亚缺少这一点,某些人对异类人,我们不是很会同情他们,我觉得这本书会教我们,站在另类人的位置上。我很相信故事的力量。”
“我一直觉得,对我来说不是把中国的文学介绍到保加利亚,而是把好的文学介绍到保加利亚。因为我是学习汉语的,我就把好的东西进口到保加利亚。”
现在,思黛基本上每年都会来一次中国,每次回去带一箱子中文书,但这并不是最多的,思黛记得,他在中国读硕士时,曾有一位保加利亚朋友来看他,朋友的行李不多,思黛专门让他带了两箱子书回保加利亚。
这次来中国访问交流,思黛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书,“我一辈子也读不完,但是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值得去研究,收获很大。”
“希望通过今天的恳谈会,以书为媒达成长期交流和合作机制,增进理解和友谊,让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中国出版集团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