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澄明的诗意

p37_b

《椰子里的内陆湖》,贾浅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3月第一版,39.00元

在全球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阅读了贾浅浅的两本诗集《椰子里的内陆湖》和《行走的海》。据诗集中的简历所知,诗人是文学博士、大学教授,出版了以上两种诗集之外,还有一部题为《第一百个夜晚》的诗集。我不知道她真正什么时候开始写诗,更无法知道是哪一种力量摧迫她成为一个诗人。似乎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这一部分是语言之下,在语言的深处孕育语言,就像人的生命。所以我相信,亲近生命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诗歌语言。贾浅浅是一个拥有诗歌秘密的诗人。大凡伟大的诗人,都以秘密为使命,而非纪实现象。现象世界用眼睛和感官去表达,而未知世界必须用心灵。

《椰子里的内陆湖》后记中有这样一句:“直到第二本集子,才感觉它真正成为了我内在时间的祭品。”言中所谓的“它”是指作者的诗歌,“内在时间”和“祭品”是其对自己诗歌属性的描述。所以,我认为诗人浅浅不知不觉面对人类重要的生命与时间的命题。

如前所述,认为贾浅浅是一位拥有自己诗歌秘密的诗人,我正在做的事,就是不断揭示出这些秘密,并把它们作为对人类重要的生命与时间命题的一种面对方式或解答方式。

“石楠,是有脾气的树/……//它的花处处是闲笔/却处处有鸟儿停顿”(《倒叙时光》)“布满箴言的影子/觊觎我们的容身之处”(《秘境》)“猎豹的嘴里噙着/羚羊的黑夜”(《五月》)这是贾浅浅的个人语式,通过这样个人化的独特语式,诗人进入独特的诗语世界。诗歌语言既体现诗人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诗人的个性和自我经验的表现方式。贾浅浅如此的诗歌语言,自然流露出诗人的自我形式和私语的性格。“浅浅在整个访谈中都在努力证明一件事,她如何不是她自己”(李敬泽:《浅谈浅浅诗》)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贾浅浅有一个陌生的自我,这个陌生的自我存在于她的诗歌中,而不是生活中。

作为诗人的贾浅浅不同于生活中的贾浅浅,作为诗人的贾浅浅与诗歌共生存,她在自己的语言中呼吸。而在生活中的浅浅,则是另外一个。她更亲近于周遭,更亲近于日常情感和感受。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诗中,石楠成为一棵有脾气的树;所以,影子布满箴言;所以,羚羊的黑夜在猎豹的嘴里噙着。这样的描述,无不在塑造一个另外的自我,可以在诗歌中生存的,可以在语言中呼吸和感动的自我。这也是现代诗歌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地方,现代诗歌是拥有诗人个性的语言形式塑造诗意化的世界。

认识诗人,只是认识她的诗歌,未必认识她本人。“皂荚树附近有芒果树出没”,“那就把皂荚树和芒果摆入果盘”,“那就让我的头发化作乌云陪你一起逃跑”(贾浅浅:《晚安》)。这是作诗的贾浅浅,诗意化的世界里,那个陌生的自我化为乌云逃跑。虚拟的意义在此显明为诗意,其中的自我是随诗意可以自由飘舞的那一位。

贾浅浅在《椰子里的内陆湖》大多是那种肆意挥洒诗意的诗歌,她拥有激情催化成的诗意化语言,制造虚拟幻景,使得那位陌生化的自我能够在其中安然栖居。她的诗意化景象,成为一个另处的世界,用来安顿诗人自由的灵魂。“所有的句子,都竖着身子/长成秋天的芦苇/微风中,那里停歇着/草鹭和我即将折断的叹息”(《秋》)。贾浅浅这样的诗歌句式令我想起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歌,狄金森的诗《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这就是所谓澄明的诗意?诗人贾浅浅的诗歌语式总是以直接、明朗的方式,向读者敞开意义的通途。长成秋天芦苇的句子,停歇着草鹭和叹息。在此,诗人描述了内在生命叹息与诗歌语言共存的诗意化景象,诗中,秋景只是瞬息的喻比,而生命之叹才是目标。诗人总是借助诗歌喻比的这种飞翔能力,瞬息抵达灵魂之乡。贾浅浅此清朗诗风,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并不多见。她的诗集里很多都是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贾浅浅有着类似狄金森式的自由、明亮的心灵。通过诗歌语言,她们都很好地把握了各自心灵的内在律动。面对内在情感、情绪、体验、感受,总之生命的一切律动,诗歌语言如同它们面前的悬丝垂柳,稍有风吹草动,这些悬丝垂柳就能准确地表达它们微风式的律动。

椰子有着坚硬的外壳、洁白细嫩的果瓤,包裹着一壶清朗甘甜的果汁。贾浅浅以椰子为喻,“椰子里的内陆湖”好似喻比她的内心。越是朝内,内在越是清朗而甘美,越是朝外,外在越是坚硬如石。这是内外之别,也是诗意的途径。诗人贾浅浅由此径而往,由内而发,直抵内心清朗、甘美的内陆湖。由此,贾浅浅之《椰子里的内陆湖》皆是她的心灵之作,是其灵魂的力量,孕育她的语言,摧发她的诗意。由此可见,她是一位关注自己心灵律动的诗人。心灵胜于物质,内在胜于外在,保守内心独立于世是诗人实现诗意的重要方式。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