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九家发行集团相关负责人这样建言“十四五”规划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安排、编制之年。受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委托,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承担了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为更好地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的进程,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的指导下,9月24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了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会议旨在更好地研讨疫情以来,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的店面运营、多元经营、门店升级、业态调整等诸多发行业关心的话题,共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实体书店未来发展和创新开拓,聚合各方力量为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提供经验。

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发行处主任科员王成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纪宏,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伍旭升,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成永利出席会议。纪宏主持会议。

广西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张华斌,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秦俊俊,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何宝贤,河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丽璞、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悦,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副总经理朱晓蔚,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肖金和,山东省新华书店集团副总经理吴梅磊,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助理、连锁分公司总经理熊旭华等9家发行集团相关领导结合各家企业实际情况,分享了企业“十三五”期间的成绩,阐述了对当前实体书店运营的思考以及对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

王成斌根据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有关要求,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规划编制要进一步贯彻体现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发展及“十四五”规划编制精神及要求,要将重要指示体现和融合到规划编制报告中。二是规划编制应关注新华发行改革发展。规划编制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专业化、融合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新华发行在做好重点出版、主题出版物发行,中小学教科书发行基础上,深化发行企业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统一的新华网络发行体系,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网上网下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三是规划编制要体现行业诉求。行业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如图书价格战、网上网下融合、延续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争取文化发展产业基金(二期)、打击盗版图书等,要在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加以体现,通过精准聚焦的表述和方向性的规划,反映行业诉求,力争让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编制成为推动出版物发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

伍旭升介绍了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他结合自己对行业的多年研究与商报多年对行业的持续观察,对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二是要适应新形势,尤其是中央提出的“双循环战略”的要求;三是要切实加强大数据、标准化建设,要将中宣部全力推进的CNONIX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四是要充分重视中央全力推进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一体化战略,促进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出版发行协同发展;五是要强化业态融合发展;六是持续强化门店网点建设与书香社会建设大方向相结合。

张华斌认为,在发行“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一是要凸显新华书店出版物发行主渠道的功能作用。要充分发挥新华书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文化领航作用,进一步做好重点出版物和中小学教材的发行保障工作。二是继续给予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目前正在实施的免征图书批发、零售行业增值税,经营性文化单位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缴国有资本收益等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能够延续,继续对文化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扶持,以促进出版物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秦俊俊认为,未来五年是从传统出版转向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编制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议编制行业“十四五”规划时要重点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保护行业生态,提升知识产权意识,坚决打击盗版;二是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线上线下的折扣体系;三是推进全民阅读,明确新华书店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服务终身教育,做好教材发行,提供阅读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建议在“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一是延续、完善和落实出版发行行业增值税、所得税的免税政策,促进实体书店转型升级;二是继续加强文化建设用地的保障。对现有实体书店用地切实落实“拆一还一”“原地安置”等政策,对新建用地的土地出让费用,房屋资产的税费予以减免。

何宝贤建议规划在3个方面强化发力:一是要从顶层设计上做好出版物消费的引导与创造,全面推进全民阅读再上新台阶。如针对全民阅读进行立法,推动和引导新华书店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更好的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提供资金、税收、补贴等针对文化企业和实体书店的扶持与支持,并尽可能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三是要强化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大中专教材的发行工作;进一步强化发行资质的要求,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化资质管理,提升发行门槛,确保发行质量;进一步做好数字化教材发行的规范工作,确保数字化应用的安全管控。他同时强调,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主要依托技术加数据来驱动发展,因此新发展理念非常重要。新技术在企业应用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局,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给予企业更多的引导、支持,希望能将一些实用的办法纳入到规划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加速推进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在行业的应用。

韩丽璞希望新编制的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规划,一是能加强指导,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从行业宏观层面强化对新型书店运营机制的创新性建设的指导,推动行业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用户需求的新型实体书店运营模式和营销策略。二是能明确导向,引领实体书店特色化、多元化建设。鼓励实体书店进一步优化多元业态布局,以图书为核心,不断探索创新“图书+”的多元经营模式,坚持顺应读者消费需求,进一步延伸文化消费产业链,努力实现产品与文化消费的深度融合。三是能强化保障,加大政策力度,完善落实举措。协调财政、税收部门继续减免发行环节增值税,不断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奖励补贴力度,尤其是对新技术应用、数字化建设、融合发展等基础性、长远性项目建设的扶持。

许悦认为,目前出版物发行业缺乏应对新技术进步的充分准备,系统内的发行单位主要经营业务仍以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发行为主,抗风险能力比较脆弱;在出版技术进步中长期处于被动跟随的状态,在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中缺乏话语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要求,行业要积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一是创新经营手段。营销方式从实体门店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型,从单一的店内销售向店内店外并重转型;企业管理方式、运营模式向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化转型。二是创新运营管理。传统产业通过加快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具有包容性、兼容性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技术共享、效益共享,相互借鉴、相互支撑。

朱晓蔚对规划编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把实体书店业的发展指标纳入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中去。在中宣部制定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中,将实体书店作为重要的文化考核指标,起到加强网点阵地建设的作用。二是尽早出台鼓励实体书店建立完善“双效”统一机制的政策文件。以精品意识、服务意识为导向,引导实体书店坚持正确导向,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等。三是以构建长三角发行业联合体为试点,引导实体书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给予相应的行业指导、政策扶持、技术支撑等,在行业融合发展中起到示范作用,形成发行业的“长三角经验”。四是继续争取延续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同时,继续深化与价格主管部门沟通,力争在推动图书价格管理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

肖金和认为,要实现行业的发展,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强化行业间的协同:一是协同开展全民阅读文化活动。倡议打造发行业一体化文化产业联盟,各业内企业整合横向、纵向资源,联合举办全国性文化阅读活动,以独具特色和体系化的创新型活动,为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二是合力推动优质出版物“走出去”。倡议行业协会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整合发行业上下游资源,通过在产品、市场、渠道等要素方面的互动、共建和共享,推动文化输出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三是抱团增强转型发展新动能。建议发起成立出版物发行行业数字化产业联盟,各成员单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做实做新做亮出版物发行文章,不断拓展“出版+”、“文化+”新战场,拉长产业链价值链,共同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熊旭华建议规划在4个方面统筹思考:一是要全力推动实体书店功能再升级。强化建设多业态的产品运营、系统化的品牌运营和建立标准化的商业模式运营。二是要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打造智慧书店服务平台、打通全渠道一体化营销平台、重构零售技术生态体系,并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三是要提升团队专业化服务能力。在互联网和新零售背景下,复合型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是制约实体书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痛点,未来实体书店要着力在专业化的人才引进、常态化的培养培训、市场化的薪酬分配等三方面重点发力,打造专业化、复合型的运营管理团队。四是要聚焦教育服务信息化建设。做大教育服务产业规模、延伸教育服务产业链和推动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传统教育图书产品形式、整合内外部各类数字内容资源和系统内独立运营的线上教育服务平台,形成互联互通、聚合聚焦的综合教育内容服务平台,实现K12阶段数字化教育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战略布局。

责任编辑:陈晓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