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极具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文人印”在现代社会进行艺术推广?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出版物——著名学者刘墨先生积数年之功完成的关于历代“文人印”及其流派的著作《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应运而生。4月1日,《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在京举行。
分享会活动现场(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印章,不仅实用,而且极富艺术性。“文人印”更是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独立于中国书画的艺术领域。但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对“篆刻”“文人印”的文化认知愈发淡薄,图书市场上“文人印的流派”“文人印与书画的美学关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书籍也十分稀少。
分享会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兼社长朱培尔提到,文人雅好的“诗书画印”中,“印”被排在了最后一位,甚至有人认为篆刻是“雕虫小技”,可纵观历史,许多有名的篆刻家都是大书法家,比如吴昌硕、齐白石等。关于篆刻与书法的关系,他强调:“篆刻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刀法,一个是篆法,篆法属于书法。邓石如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书法入印——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想要刻好印章,书法是基础,几乎没有书法不好的人会有好的篆刻出现。至于吴昌硕以石鼓文入印,齐白石以天发神谶碑式的单刀法入印,都是成功的例子。另外一点,就是印外求印,代表人物是赵之谦。他扩大了印章的取法范围,凡是能够入印的元素,都将它们融入到印章中来,从印面到边款,他对篆刻的贡献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