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刘统 整理注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现实与信仰之间:长征精神的本来之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义望
1936年,小说《乱世佳人》在美国出版,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办,此年初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从北平出发到达中国西北的延安,随后写下了其一生中最为著名的纪实作品《西行漫记》。它还有一个时下更为熟悉的名字——《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一直被认为是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而鲜为人知的是,斯诺写这本书最主要的素材来源之一,就是毛泽东同志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红军长征记》。
《红军长征记》是毛泽东同志为争取国际国内支持以缓解当时陕北各种压力于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写作时间是在红一方面军长征刚结束不久,作者都是亲历者,又大多是年轻人,对刚过去的事记忆犹新。而且他们在写作时,思想上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都是内心真实的反映,因此真实性是《红军长征记》最宝贵的特征。以后的记载往往走向两个方向:一是必须反映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例如,长征的过程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路线与“左”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进行错综复杂斗争的过程,这个主线就使长征内容受到很多限制;二是为尊者讳,只宣扬胜利而掩盖曲折困难,使历史偏离了本来面目。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最早版本的《红军长征记》未能完整的得到保存和流传,作为负责任的历史学者,上海交大历史系刘统教授经过多年努力,对其重新做了整理与注释,这便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这本《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以下简称《红军长征记》)。刘统教授此前曾长期在军事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是知名的党史、军史研究专家。2006年曾整理出版了《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版),201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红军长征记》可视为2006年中央文献版的升级版。此版增加了5篇誊清本文章,对其他文章也做了相关修订,进而更全面也更接近历史原貌,是到目前为止最全面完整的长征原始记录。
我们谈长征精神,谈长征精神的发扬和传承,首先要真正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而理解这一本质内涵的前提,自然是回归到去了解长征之路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万里长征艰苦实践与伟大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生成之路。书中许多细节值得回味和思考。比如,署名必武(董必武)的《出发前》一文结尾处写到:“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十三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当时不知将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样的坚决想随军出发呢?这都不能悬揣。但在长途中遇到一切天然的人为的困难,不曾令我丝毫沮丧过,同着大家一齐克服过了。到瓦窑堡后,东征时还是跃跃欲试。这样看起来,即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此中可见当时红军撤离苏区被迫西行时,是没有明确方向的,这一点,或更符合逻辑。又如,刘亚楼《渡乌江》文中的机智勇敢,其细腻真实状,非亲历者自不可写就,其真实性毋庸置疑。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或者说最打动人),书中的记叙也因细腻真实而颇具可读性,这也是这本记录汇编型纪实文学的一大特点。
《红军长征记》有着多方面的珍贵史料价值。历时两年、跨越十余个省长至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所经山川河流、草木人文种种,自不胜数,《红军长征记》中丰富的细节描写,自然少不了记载沿途所历地理礼貌、气候气象、历史风土、生活交通种种,这些自然就成为全方位研究长征历史绝佳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其他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多视野的参考和发掘的可能,书中所涉及彝族和藏族区域的记载亦较为丰富,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照。长征过程中的许多重要战役和所经过的有特点的地区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故有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文字较多。尤其是谢觉哉、董必武、李一氓、徐特立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军中干部,所写之文字既写实,又能联系所写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好的可读性,也可以作为进行这一时期战争史、地域史、个人史等相关研究的具体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红军长征记》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其中每一篇回忆都体现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豪迈精神。在艰苦的岁月里,正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使这支队伍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我们注意到:红军经过的雪山草地,今天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如松潘、米亚罗、若尔盖。但是在《红军长征记》中,我们没有看到风光秀丽的描述,都是红军在饥饿、寒冷中求生的记述。舒同的《芦花运粮》描述红一军团2师直属队克服种种困难,运送粮食救济冻饿交加、危在旦夕的6团指战员。当他们及时将粮食运到时,6团的同志们激动万分。周士第的《吃冰琪林》讲述红军干部们在海拔5000米的打鼓雪山顶上,用冰雪加糖精自制“冰琪林”,谈笑作乐,表现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莫休的《松潘的西北》记述红军过草地时,大家相继绝粮。罗荣桓、贾拓夫把自己最后的麦粉贡献出来,煮面汤让大家分享。而莫休宁肯在泥泞的草地中步行,也要在马背上驮一捆柴,宿营时依靠点燃的小火堆,与大家一起度过那潮湿寒冷的黑夜。这些回忆录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在苦难中显示出灵魂的纯洁和升华。将伟大融入平凡,无疑是红军精神最突出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长征记》的文字朴实无华,史料真实可信,感情纯粹深沉,精神乐观激昂,读来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地理解总书记的讲话,也更加真实深切地感受到长征精神的力量所在、价值所向,激发我们攻坚克难的干事创业热情。
行文即将结束之际,想起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没有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就没有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的确立;没有长征的胜利完成,就不能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让我对《红军长征记》的作者们以及与他们并肩前行的长征战友们肃然起敬,满怀感激,追念不已。
长征的亲历者们,当时都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就是这群年轻人的伟大壮举,才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才有了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才有了超越时代和地域限制而趋于永恒的长征精神,留给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红军长征记》则从真实性角度给了长征一个更加具象和朴素的注解,而读罢掩卷却更觉长征之伟大、精神之永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所当然要做长征精神的传人,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和重托,不忘初心,不忘本来。而本来处的路上,是少不了长征的……
愿长征精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