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记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壮丽篇章——《中国农民城》新书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鲍洪俊、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臧军、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应雪林等发表讲话致辞。梁鸿鹰、徐剑、潘凯雄、李炳银、白烨、胡平、杨晓升、袁克平、陈定模、李其铁、杨平等专家学者,以及作者朱晓军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人文社总编辑李红强主持。
现场嘉宾合影
中国城建史上有两大奇迹,一是广东深圳,二是浙江龙港。《中国农民城》以龙港的发展为主线,全面讲述了几个小渔村成长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真实历史。一群浙江温州龙港的普通农民,凭借人民的智慧和勤奋,在短短四十年,不但实现了农民进城的梦想,而且创造了农民造城的奇迹。这座“城”改变了几十万农民的命运,使他们在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共同富裕。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年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龙港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作为十八大以来第一个不设乡镇和街道的“镇改市”、“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龙港奇迹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改革、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供了优秀样本。
《中国农民城》,朱晓军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记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书写人民奋斗的史诗等角度对该作品的文学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李岩在致辞中肯定了该书在举全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抢救历史、填补空白、介绍经验的巨大现实价值。臧永清回顾了该书从确定选题到出版的艰难过程,并对作者朱晓军和合作方浙江人民社以及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作协等表达感谢。
鲍洪俊认为,《中国农民城》是一本配得上足够掌声、足够赞誉的报告文学佳作。作者将深刻的历史洞见、娴熟的文学表达和深厚的民本情怀,融汇于一个个柔慧坚韧、生动鲜活的龙港农民形象中。叶国斌强调,《中国农民城》是一部有着厚重含量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龙港这个小切口,生动呈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脉动与人民创造的恢弘史诗,是来自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反映共同富裕探索的作品。
阎晓宏表示,《中国农民城》带来了很多启示,作者一是抓住了龙港这个小地方涌动着的在改革开放后农民要过上好日子的强烈需求,二是作者写出了他们的改革实践,写出了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的革新。
施战军认为,作者朱晓军的写作路数非常值得研究,他几乎是用一个小说家的思维,用散文的语调来写一部非虚构报告文学式的作品。杨平强调,《中国农民城》有两大贡献,一个是很强的历史性,一个是很强的现实性。该书的策划之一、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臧军认为,作者朱晓军着眼大时代、大主题,聚焦小人物、小村庄,真实书写了改革之艰、变化之巨、百姓之福。应雪林表示,朱晓军的书写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也是这部报告文学最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梁鸿鹰评价《中国农民城》是一部历史感非常强的作品,通过作者的笔触,让我们回到干事创业的热气腾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剑用“四个一”表达了读该书的激动心情。他说,这是一部好看之书、一部涅槃之书、一部众生之书、一部造城的史诗。
研讨会现场
潘凯雄评价《中国农民城》是一部很质朴的作品,但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巨大的。朱晓军所描写的龙港改革历史是与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建设同步的,甚至在某些方向上是起引领作用的。这些都蕴藏在他质朴的叙事当中,这种质朴是标志性的也是具有重要价值和内涵的。
李炳银认为,该书的出版不光是龙港改革开放的一种见证,它本身还具有史志价值、历史价值,但它更为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今天依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白烨表示,《中国农民城》给他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以“农民建城”这个独特的视角写改革,二是塑造了一群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胡平感慨,读《中国农民城》这部报告文学比读小说过瘾多了,书中真实的人物、故事比虚构的还要精彩。朱晓军不仅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改革精神,也记录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杨晓升评价《中国农民城》是一部馨香独特、好看耐读,折射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奇迹和中国农民命运,富有时代感、沧桑感和人物命运感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著名编剧、将《中国农民城》改编为36集电视剧《造城者》的总编审袁克平表示,作为编剧,他会用最大的诚心和最大的热爱改编这部剧,尽最大的努力,书写好这段传奇和伟大。
该书自出版以来不仅受到评论家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书中主人公之一、龙港第一任书记陈定模读后感慨道,是朱晓军老师的辛勤劳动,把龙港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精神,不怕苦不怕难、一条道走到底的永不回头的毅力,把他们经历的各种磨难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的真实面貌介绍给读者,把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了“共同致富”的经验介绍给世人。书中另一位主人公、龙港镇前镇长李其铁也表示,朱老师写作《中国农民城》的过程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在写作时采访了将近两百人,非常细;二是他写农民城求真务实的精神,令人深有感触。
研讨会最后,作者朱晓军介绍了《中国农民城》的创作过程,分享了创作报告文学中的体会,并向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师友表达感谢。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作为第一部全面揭示龙港发展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无论在题材选择还是现实意义上,均达到了新的高度。朱晓军用他扎实的功力,记录了龙港人充满历史激情和力量的奋斗,使龙港故事成为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也使精神饱满、自豪自信的龙港人和龙港改革者成为最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嘉宾们高度肯定了作者历时两年的深度采访和调研,行文中对事实的反复核实和记录,肯定了他的深刻的思考和历史的高度、文学的情感及细节、人物语言的风趣和生动。大家一致认为,作者写出了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中国农民共同富裕的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