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书香校园建设是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基础工程,依托语文教学引领校园阅读,教出“文学味”,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阅读、享受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近日,在由商务印书馆等主办的“为中国未来而读——2022阅读行动研讨会暨《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出版座谈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共论校园阅读高质量发展。
让经典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经典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是提升阅读素养、培养阅读审美的重要途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介绍,《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以下简称《名篇》)是其近40年中国现代文学课讲稿的整理、节选和重写,侧重对现代文学史上名家名作的艺术分析,示范多种解读作品的方法,引导对经典的阅读鉴赏。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兵指出,《名篇》在分析作品时,有一种自觉地回到常识谈经典的立场,注重从一般读者的阅读认知出发,比如选篇不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读者较为熟悉的。在具体展开讲解时,本书注重方法性知识的引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季剑青认为,《名篇》语言生动,符合现代青年人的阅读口味,细读文本时注重结合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语境,观照作品鉴赏分析的方法性知识。
校园阅读的意义在于发挥教育资源的引导力和支持力,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自身的阅读兴趣。中小学阅读、大学阅读可谓不同的阶段,其阅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中小学读经典,是让经典成为文学初见时的惊喜。大学读经典,是反复琢磨后发现全新的乐趣。
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国恩看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就是重视语文基础,专注于文化素质的提升;大学的文学史教学,主要是通过文学史视野中的经典讲解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
让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经典要读懂,需要有引导。引领校园阅读的风潮,教学是重要环节。《名篇》让教师引导学生从“为了掌握知识点而读”,到“为了享受阅读而读”,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温儒敏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也是统编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这样的双重身份既让本书对于文学作品的见解精准独到,又不失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启发,做到了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的结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认为,《名篇》最大的意义是真正贴近阅读心理,因此就贴近了各类读者的阅读生活,进而使文学阅读成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实践,也就使读者通过阅读行动更加向真、向美、向善。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何杰也认为,温儒敏这本书强调了名篇的文学价值。对于如何上好中小学语文课,何杰认为,教师要对文学作品深入细致地解读,更要对文学作品承载的文学知识、文学规律,以及如何阅读文学作品有深入的理解。
如何尽可能地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深意,是促进校园阅读的重要一环。如果课文只是为了考试而存在,成为知识点的附庸,学生会错过太多感受文学之美的机会。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华指出,《名篇》切实践行了温儒敏所呼吁的“文学作品要教出文学味”的主张,是温儒敏倡导中小学语文教育“读书为要”的最好体现。
“该书比较自然地贴近一般读者的阅读感,融合了对生活、对人有温度的理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看来,温儒敏从专业研究走出来,向外和更多的读者、更丰富更广阔的课堂结合,具有学科建设的前瞻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学生,在梳理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主动寻找方法、另辟蹊径,多方位地理解文本,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本朝认为《名篇》中提供的方法值得参考,“分析时从作家作品的细节出发,从可能存在的阅读问题出发,角度小巧而机智,并采取谈话、交流的表达方式,非常适合中学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