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接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大抵是:“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截然不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外交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无法绕开的因素——翻译。英国人派遣使团到中国,一定会有语言障碍,使团要与清廷有效沟通,必得倚赖翻译,也就是说,翻译是使团来华活动的一个重要元素。
翻译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我们理解这一事件有何意义?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教授王宏志的新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首次从翻译角度研究马戛尔尼使团,改写中英关系史的研究图景。近日做客上海图书馆东馆的王宏志以多年研究为底,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带读者重回“龙”与“狮”首次对话的历史现场,揭秘翻译如何“搞砸”乾隆和马戛尔尼使团的历史性会面。
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讲座上,王宏志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为主线,着重介绍了在当时中英两大国尚未建立有效交往机制的背景下,译员、外交文书、礼品清单、国书与敕谕的翻译如何成为互动进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讲座配以珍贵的档案图片,向观众分享了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例如,使团带来的彰显英国国力和欧洲先进科技水平的天文仪被翻译成“一座大架仔”,让人不知所云;中英双方的译员都不是本国人,双方往来国书单翻译则经过改写……这些因素导致使团和清廷无法均准确领会对方的意思,乾隆对待使团的态度急剧转变,使团无功而返,中英首次官方接触最终不欢而散。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简体字版,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该书资料丰富,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多个问题提出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邹振环认为,这本书将马戛尔尼使团在翻译上面对的独特难题首次放到翻译史的背景下认识,成功揭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翻译研究具有超乎寻常的重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兴涛评价,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外交史力作、一部体现政治较量和文化对转的翻译史精品,也是探索环环相扣、挑战不断的“翻译事件史”书写路径之结晶。“中国近代史其实也是一部跨文化的翻译史,其中充满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正是构成现代学术的最重要的特征。”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雪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