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归葬》新书分享会在上图东馆举办

9月24日上午,东方出版中心《归葬: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本书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李华老师,复旦大学哲学系胡志辉老师围绕新书以“人生何处归——哲学问题还是历史问题”为主题,为读者作了精彩分享。

1

《归葬: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是“时刻人文”中国研究系列推出的最新图书。中国人最重生死,王羲之在兰亭序也提到“死生亦大矣”,东晋衣冠南渡,士族背井离乡,关于归葬的观念在几代人之间产生了变化,本书通过梳理文献史料、分析考古材料、实地踏查墓葬,是一部精彩的物质文化史著作;而“生于何处,葬于何方”,对于每一个在城市化和现代化洪流中离开故乡的我们,也是一个值得现实思考的人生问题。

2

《归葬: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

李 华 著

时刻人文 |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李华在会上分享了自己从哲学到历史,特别是到汉晋士族墓葬的研究之路,也特别介绍了在本书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古代墓葬研究的田野。比如大家熟知的“生居苏杭,死葬北邙”,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那么古人为什么渴望葬于此地呢?李华首先分享了洛阳古墓博物馆的踏查经历。第二个分享案例则是书中多次提到的象山王氏家族墓,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最后是王羲之墓,关于王羲之墓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浙江诸暨苎萝山,二是绍兴云门山,三是嵊州华堂村。从现存遗迹看,唯嵊州华堂村这一处可供后人瞻拜纪念,李老师也分享了在华堂村的田野考察。虽然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进入到一些墓葬现场,但通过这些田野调查,我们能够对一些历史材料产生新的思考。

3

胡志辉的分享则引申了“归葬”背后的哲学思考。他引用《归葬》一书中提到的“历史的真实力量在于‘感同身受’和‘洞察人性’”,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地打捞记忆,而我们通过学者的努力阅读这些历史故事,从中或许可以发现自己人生的一些“安顿之处”。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书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记忆,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追溯。“人生何处归”是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叙事记忆,但我们也从中抽象出了哲学意义。哲学是一门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学科,如果说历史是把所有的材料呈现在面前,是一个解构的过程,是通过追根溯源,就像剥开一颗卷心菜一样去还原某种真相,那么深度的哲学则是在不断追问和反思,是对自以为是和习以为常的重新建构。

责任编辑:戴佳运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