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考吃》:一个吃货的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中国,想做一个合格的吃货,绝不是只会品尝美食、烹饪美食就可以,还需要了解背后的文化。

《考吃》这本书就是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通过详细的引证、辨析和梳理,将饮食、民俗以及更加宽阔的俗文化史的内容串联在一起,既构成丰厚的知识背景,又不失浓厚的文化旨趣。

从体例而言,本书从中国民间供奉的“厨神”谈起,接着谈水、火、油、盐等基本饮食要素,再谈到饼、馒头、面条等风味主食,然后谈各地美食,最后以“满汉全席”收尾,由此构成自成一家的“中国食史”。

作者朱伟,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爱乐》杂志创始人。以下为朱伟为《考吃》一书所作新版序言。

《考吃》这本书写于三十年前的1991—1992年。此书缘起于1990年,我作为访问学者曾在芝加哥大学住了三个月,闲暇时基本泡在芝加哥大学的东亚图书馆里。那个图书馆的条件好到不能再好,书架是完全开放、随意自取的,占个靠窗有阳光的书桌,饿了去地下室吃点快餐,困了去咖啡馆喝杯咖啡,从早到晚,就像拥有了一座书城。

有趣的是,身在美国,却在图书馆读古人的笔记小说、县志、寺庙志,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时空穿越感。就在这个图书馆里,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想从古人留下的俗文化笔记里,创作出一部文化史或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我为自己的想法激动,回国后想法逐渐具体化,想以晚明清初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日知录》的考据方法,从油盐酱醋开始,做一部《考吃》。因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最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进步。当时雄心勃勃,打算做两百篇,因此开始跑琉璃厂,搜集古籍资料,没有芝加哥东亚图书馆那样的条件,也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工作环境。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每一篇都需要翻阅几十种书,从中理清一条脉络。那时我住亚运村,工作状态基本就是,坐在地毯上,书从一本找到另一本,在周围排成一个圈,累了,干脆就趴在地毯上。那时还没有电脑,都是用稿纸手写。那是一种在古籍中寻径的乐趣,柳暗花明,就有自得其乐的暗喜。可惜这种安静沉浸在故纸堆里的工作只持续了两年,两百篇的计划只完成了五十篇,兴之所至,不成体系。1993年,因为三联书店激活了我的编辑理想,先是筹备主编《爱乐》杂志,后是接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勤勤恳恳不敢懈怠,一编就是二十年,直到退休。

因此,这实际是一本三十年前未完成的书,油盐酱醋后,应有五谷杂粮,然后才是各种符号性食物。两百篇的计划只完成了四分之一,也就只能是眼下的这样一个面貌。这本书最早拿到三联书店是被退稿的,当时的编辑觉得引文太多,不适合三联书店的风格。我于是找到专出古籍的中国书店,当时的老板立即拍板,极有兴趣,第一版印了三千册,很快卖完,又增印了两万册。隔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又印了一次,两万册,至今已隔十六年。此次中华书局提出重印,我觉得惭愧的是,时隔三十年,这本书至今仍是未完成状态。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时,我开过《有关品质》的专栏,其实完全可以在这个专栏里陆续有计划地续写,但《周刊》那个工作节奏,真不允许从容地引经据典、在旧书中寻出蜿蜒曲折之路。退休后,职务的担子卸下了,《考吃》也确实是未了事,但未了事又太多,精力却有限。更关键的是,确实很难再有三十年前那种翻寻古饮食文化的热情了。于是,我只能以“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宽慰自己,一切顺自己兴致吧。

感谢此次中华书局的再版,倒是逼迫我重新核对了一遍引文。说来又惭愧:此书写完,我本就没做认真核对的工作;手稿交给中国书店,不仅没做引文核对,甚至都没看过校样,书就出版了。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版时,我在《三联生活周刊》忙得焦头烂额,编辑与我联系,我拒绝看校样,似乎只有几页解决不了的问题,交我处理了一下。这次重新核对原文,发现书中错误很多,尽量一一作了订正。因此,这实际是一个校正版,感谢中华书局为本书所作的努力。

责任编辑:李春燕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