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拓展当代艺术批评研究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4月14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和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联合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研究高端论坛暨“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发布会。“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杰、国际著名美学家阿列西•艾尔雅维奇主编,该丛书历时八年,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懈地追踪和把握着当代美学和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对新时代艺术批评提出的问题做出理论回应。目前已出版第一辑,包括《保卫人文主义:理论与政治的探讨》、《政治思想中的审美转向》、《慢下来:走向当代美学》、《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文化、治理与社会》、《审美革命与20世纪先锋运动》、《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

与会专家和学者对该丛书进行了研讨与点评,就如何兼顾丛书的前沿性与经典性,学术翻译的重要性与高校学术评价体系平衡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宋伟表示,范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必须明确范式概念的内涵,才能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范式问题,梳理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就是为了找到研究的本体并以新的图式进行阐述。

通过将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为代表的“中国审美学派”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建立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比较,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范永康认为,他们都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但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状况、社会语境和理论背景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他说,中国审美意识形态论以“审美”为逻辑起点,以文学本质论为理论旨趣,以“作者”为关注焦点,创建出“建设型”理论范式;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以“意识形态”为逻辑起点,以文学功能论为理论旨趣,以“文本”为关注焦点,构建了“批判型”理论范式。

在王杰看来,世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使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和交流成为社会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在美学方面,随着对不同文明美学模式比较研究的深入,一种“世界美学”的理论范式将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丰认为,个体或群体的情感结构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个体的体验构成一个事件,系列事件的叠加或反复刺激将同时在文化和生理上塑造我们的情感结构。情感结构的培养是事件造就的,仅仅是审美的熏陶并不能实现情感结构的塑造,因此,审美活动能否作为一个事件,是构建情感结构的关键。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郭文成介绍了新媒介诗学的发展情况,并将新媒介诗学与整个社会生活进行链接,认为新媒介诗学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美学范式。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黄敏学探讨了左翼音乐运动,立体化呈现海派文化视域下无产阶级革命理想与资本主义都市文明交织出的复杂生动的审美现代性图景。

与会的其他学者还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进程问题进行了交流。

责任编辑:李爱莉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