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由东方出版中心主办的“东方读书会”第6期主题读书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期读书会同时也是202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梦想读书会”第二季系列活动展示阶段的首场活动。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出席活动。
本次读书活动以“纸上重现——圆明园的丰富之美和多元价值”为主题,邀请了《圆明园从前有多美》一书的作者曾孜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涤宇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锐四位学者嘉宾进行座谈。来自“梦想读书会”的观察员代表和众多读者参加活动,央视频、澎湃现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好书探等多家媒体进行网络直播。
陈义望在活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创办东方读书会的初衷与期待,强调阅读与出版是“皮与毛”的关系,关心阅读、支持阅读、服务阅读是出版人天然的使命和职责。东方读书会将始终立足跨学科多元视角,发挥东方综合出版能力和链接京沪两地资源的双重优势,聚焦社会前沿和重点热点话题,保持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关照过去、关注当下、关心未来的人文情怀和科学视野为价值追求,践行出版人的初心与使命,与包括上海图书馆在内的所有优秀阅读服务和支持平台加强合作,助力书香上海、书香中国建设,涵育阅读风尚,服务全民阅读。谈及本次读书会的主题图书《圆明园从前有多美》,陈义望表示,这是东方出版中心北京分社(国博出版中心)推出的第一套定位大众与青少年阅读的文博通识读物,也是重点打造的大众美育与文化传承产品线“少年东方·从前美”系列的开山之作。本期读书会邀请到的四位嘉宾,都是各自学科领域的学者专家,他们将从文学、教育、科学、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的多元视角来解读圆明园的丰富之美与多元价值,这也是东方读书会一直以来所秉持的跨学科视角特色。希望线上线下的读者朋友们在这里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
嘉宾对谈开始之前,陈义望代表东方出版中心向上海图书馆捐赠《圆明园从前有多美》主题图书,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为东方出版中心颁发捐赠证书。
座谈中,曾孜荣首先分享了他的创作初衷与体验。他指出,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璀璨结晶,它承载着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整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他将高清名画大图与细节图结合,不仅放大了建筑的局部细节,更在视觉上营造出了立体纵深的广阔空间。这样的编排,能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有趣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领略圆明园建筑艺术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曾孜荣
倪文尖从文学与教育的双重视角分析了圆明园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关联。他从语文考题谈起,用书里的实例说明圆明园中丰富多样的美学元素与当下语文、历史及美术教育的关系,指出这套《圆明园从前有多美》,不仅是当下热门的“文博图书”,更是引领孩子们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不可多得的课外资源。
倪文尖
刘涤宇分享了他关于圆明园建筑艺术的见解。他认为,圆明园不仅是多个清朝皇帝生活与办公的主要场所,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万园之园”,圆明园汇集了中国各地的建筑精华,是中国各地建筑特色的集大成者,从中能够发现中国各地园林建筑的经典景观。谈及其中的西洋楼,他指出,清朝皇帝在建造圆明园时,不仅意在汲取西洋建筑风格的精髓,更是抱着与西方建筑相媲美,甚至超越它们的心态。圆明园不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更彰显了当时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强国姿态和文化的决心。
刘涤宇
王锐从电影《火烧圆明园》出发,认为圆明园也是当时清政府吸纳欧洲艺术形式的一种象征,对清政府展现其面向世界的政治礼仪与宣扬文教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清朝作为其天下体系里的中心的大国气象。圆明园的建造是当时国家政治文化的象征。从这个角度来看,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不仅是对清朝物质财富的毁灭性打击,更是对其政治文化与国家尊严的严重践踏。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而言,无疑是一次深重的精神屈辱,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
王锐
四位学者还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性以及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作为初期中西合璧建筑的特色,从文学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圆明园四十景从雍正到乾隆的命名渊源,等等。对谈最后,曾孜荣还介绍了“少年东方·从前美”品牌图书未来的出版方向与计划。刘涤宇解答了现场小读者关于圆明园中有哪些中西合璧建筑的提问。
嘉宾分享之后,热情的读者排起长队,请《圆明园从前有多美》的作者曾孜荣老师签名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