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华书局出版的《纲鉴易知录评注》受到古籍整理出版界、学界关注。有专家称,该版本与此前各个版本的《纲鉴易知录》不同的是,评注版对原书在扫除原书讹误、规范更新注释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加以点评。
近日,《纲鉴易知录评注》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会上获悉,《纲鉴易知录》评注项目启动后,《纲鉴易知录评注》出版前后发生了许多故事。
为何整理出版《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和《古文观止》均为清代著名文史学家吴乘权主导纂辑。相比之下,《古文观止》盛行不衰,至今仍是广大读者古文启蒙的必备书,而《纲鉴易知录》则为读者知之较少。这也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于2021年年底启动《纲鉴易知录》评注项目的原因。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纲鉴易知录评注》项目组委会主任高雨在会上表示,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编年体通史,《纲鉴易知录》仅用107卷的内容便简明扼要地历述了自盘古开天辟地至明末的史实,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开展这个项目,是相信《纲鉴易知录》对当代读者仍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
据统计,《纲鉴易知录》自康熙年间编成后,先后刊刻20多次,还被翻译成外文流传海外,是当时习史者入门的津梁。如今,《纲鉴易知录》虽为读者知之较少,但是相关版本在有实力的出版单位可见。以中华书局为例,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有《纲鉴易知录》繁体点校版,到现在已印17次,销售了几十万册;2009年再出版这本书的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版本;2012年第三次推出这本书的文白对照本;2024年第四次推出评+注版的《纲鉴易知录评注》。
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肖启明表示,此次以评注形式呈现《纲鉴易知录》,保证了正确的导向,也吸纳了前沿成果,同时呼应了读者对该书普及化的需求。
如何才能确保出版品质
项目启动方和出版方的理念,得到了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邓小南先生认可。邓小南认为,目前可见的《纲鉴易知录》已有一些不同的整理本。之所以重新整理并进行评注,主要是过去出版的《纲鉴易知录》整理本对其内涵关注不够,点题的内容有明显缺失。另外,在它的注释中也看到了一些因为年代原因、知识储存原因,导致注释不够准确的地方。这与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既往对《纲鉴易知录》整理的参与不足有关系。
而这也是邓小南先生被委以重托,担任《纲鉴易知录》评注项目主编的重要原因。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纲鉴易知录》评注项目组召开 5次编委会、6次评议选题会、23次小组讨论会。其间,项目组解决了包括组织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在内的组织框架完善问题,解决了底本的选择——使用中华书局藏扫叶山房的石印本,还解决了整理团队的选择——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担,因为其团队学识比较均衡等事宜。
邓小南说:“虽然这部书叫《纲鉴易知录评注》,但实际上我们的工作是从注释开始,注释是基础性工作,必须简明准确且通俗易懂。评的方面,有随文评、专评、朝代评三类,文字上也要力求精练、准确、风格统一。”
“注释加评议其实不是常见的史籍整理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有助非历史专业读者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理解。”邓小南认为,注释和评议能体现出时代气息。如果比较一下过去整理出版的《纲鉴易知录》,就能够看到《纲鉴易知录评注》的行文风格,跟以前的版本有明显的不同,它是站在当代的角度去看中国古代的历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