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合影
9月22日下午,“我们一起读经典——《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新书发布会”在红楼公共藏书楼举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玲、著名经济学家卢周来、《读书》杂志主编常绍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与本书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展开对谈。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等嘉宾出席活动,中国出版集团编委办、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化和旅游部、新华社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李潘主持。
领导致辞
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里重读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
黄志坚在致辞中表示,《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中解读的经典著作,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提到的,这本书的出版,是深刻领会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教学科研和文化出版工作的生动实践。本书的“重读”,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里重读,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学者关注当下、奉献才智的一种情怀和担当。作者对经典的解读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梳理西方文明的同时,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这些经典的扬弃和超越,同时立足中国现实和历史文化,通过把握西方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今现实,感知文化根脉。作者打破学科界限,对西方文明进行全景式重构,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表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和了解西方文明。
他是一个把学问做在大地上的教授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
邱华栋表示,《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让我们走进韩毓海老师的课堂也走进韩毓海老师的思想世界。他是一个把学问做在大地上的教授,他关心的问题既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也扎根在我们的本土,扎根在中国,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思想的难题,关怀现实的改善。这本书借用柏拉图、托马斯·莫尔、洛克、卢梭、克劳塞维茨、马尔萨斯等西方思想家的著作,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国的现实问题。韩毓海一直是以跨学科、杂学旁收而闻名,是一个“出圈”的中文系教授。实际上,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不可能以学科划定思考的边界,学科只是某段时期学生研究的内容范围,但不同学科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应该是互相借鉴的。
图书介绍
《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是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导读”课讲稿结集,选讲的经典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代表作品。本书在对西方思想理论进行拆解、重述的过程中,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做了深刻而生动的阐释,是一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新作。
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为本书作序说:“这些年,北大建设了几百门通识课,‘大学小课’显然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门。中文系的教授,给中文系的学生讲资本主义金融问题,到底讲得怎么样,难道不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吗?韩老师开了一门跨越几千年,从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想史再到经济思想史的跨时空跨领域的课,这就是北大的气度。他在北大师生中有好些知音,我也盼望,这本书能为他赢得更多知音,韩老师的‘心事’,要有人听。”
创作感悟
有些事情不做,总是感到对不起自己的心
本书作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韩毓海
关于《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的缘起,韩毓海介绍说: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17本书,并且指出:“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峰,讲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去孤立地讲马克思主义。从2017年第一学期起,我开始在北大开设“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导读”这门选修课,这也是响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举措。
韩毓海说:“到了我这个岁数,许多事情其实不必再做,更不必拼命去做,写书并没有那样重要,多写不如少写——这些道理我也懂。但对我来说,有些事情不做,总是感到对不起自己的心。
嘉宾对谈(上半场)
通过重读经典来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玲
李玲认为,韩毓海的学问一直是着眼于大问题的,他是从更广阔的视野,通过重读经典来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他心心念念都是如何解决我们当今的问题,如何总结中国的革命建设,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探讨怎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这本书中,他是以政治家的胸怀、哲学家的思维,文、史、哲、政、经融通,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西方经典和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他把高深的理论娓娓道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读得懂、读得通,而且能够为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都从这些西方经典里面吸取了养分,而且事实上做得更好。
让冷冰冰的、理性的经济学变得有温度
著名经济学家卢周来
卢周来认为,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时候重读经典,可以回望历史,思考当下。《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回味经典的机会。经济学是一个最乏味的学科,但是读了这本书,我们发现经济学也变得好读了。韩老师从文化史、文明史来解读经济思想史,这个视角是经济学本身可能不具备的。而且,他始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冷冰冰的、理性的经济学也变得有温度。
嘉宾对谈(下半场)
回到经学的本意,回应一些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
贺桂梅指出,从五四运动以来,北大中文系的老师不仅做学问,也回应现实问题,在这方面,韩毓海老师是非常突出的。韩老师的创作总是想要回应一些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他对经典的重读跳出了专业化的藩篱,打通文史哲,打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但是这个打通并不是把各个学科相加,而是回到这些学科确立时要回应的根本问题。韩老师对经典的阅读,是将世界史是放在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语境里面来阅读的。韩老师的读法不是一个学科专业内部的阅读,而是重新回到经学的本意,就是我们人要认识世界、创造世界,我们怎么回答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汪洋恣肆、逍遥自在、放飞思想的文风
《读书》杂志主编常绍民
常绍民说,韩毓海写文章的风格是汪洋恣肆、逍遥自在、放飞思想,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很有激情,但是他思考的问题又特别深刻。在《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里, 他选择的经典,都是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且对现在时代有参考价值的。韩老师常说阅读是个性化的东西,我们既要回应时代,但也要提供自己个人的一套方案。这代表了北大的一种传统。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