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寿
1938年,万叶书店
1953年,新音乐出版社
1954年,音乐出版社
1981年,人音社迁入新社址
2008年,入驻新办公大厦
■70年来,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大阶段,形成了哪些主要产业?
杜永寿:人音社的前身是著名出版家钱君匋先生创办的万叶书店。1954年10月,音乐出版社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在北京成立,后于1974年更名为“人民音乐出版社”。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54年~1973年,始创与奠基阶段。音乐专业出版社从无到有,在繁荣新中国音乐创作、推动音乐知识普及和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等方面成绩显著,为我国音乐出版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1973年~2001年,探索创新与快速发展阶段。在特殊历史时期中,音乐出版社曾一度停滞。随着1973年出版社建制的恢复,在“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出版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人音社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出版物由单一纸介质向声、光、电、磁介质发展。三是2002年~2017年,深化改革与跨越发展阶段。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署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题,顺利完成转企改制,出版主业稳步增长,图书、教材、期刊、音像四大产品板块有机结合,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巩固和加强。四是2017以来,融合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主题,人音社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实现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各项重大部署,全面推动融合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当下,人音社的基本盘数据如何?针对整体以及各板块发展确定了怎样的定位和战略?
杜永寿:主营主业是构成人音社基本盘的核心,70年来始终坚持在音乐专业出版领域开拓创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人音社通过音乐出版为中国时代精神展现、美育教育发展、学术体系建构、音乐文化传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生产运营体系角度来讲,可以分为图书音像、教材教辅、期刊矩阵、数字融合四个主要业务板块。发展至今,我们已经形成了深度聚焦时代精神风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出版,以经典丛书、重磅辞书、期刊矩阵为代表的学术出版,囊括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四个维度的教材出版,融合实体与数字出版打造立体化阅读体验的文化出版等出版产品序列。
就基本盘的表现来看,人音社每年的图书动销品种约为2700多种,在音乐类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持续排名榜首。人音版义务教育、高中音乐教科书凭借优秀的编写理念、过硬的出版质量、周到的售后服务,在全国中小学单科教材品种的选用率方面始终名列前茅,为建设教育强国这一系统工程作出突出贡献。学术期刊方阵由理论、教育、器乐、声乐组成,持续助推着中国音乐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其中,1958年创刊的新中国第一本音乐理论期刊《音乐研究》,已成为音乐学术期刊中出刊总量最多、学术影响力最强的CSSCI核心刊物。融合出版方面,我们先后推出“人音教育·钢琴教室”线上线下融合项目和“中国原创音乐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化教材教辅平台“万叶网”、音乐资源专题数据库“人音乐谱”、在线教育产品“人音学琴APP”等产品,同时优质完成了中宣部重点项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系列子项的建设任务。
■从70年历程中截取一个时间段,盘点人音社近10年的主要成绩,主要有哪些亮点?
杜永寿:党的十八大以来,人音社的发展步伐更加强劲。特别是近1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融合发展、业态升级方面,进一步取得了很大提升。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出版企业集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属性于一身。人音社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体系上下贯通,强化正风肃纪反腐,完善激励约束引导,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二是优质供给有效扩大。人音社是一家专业出版社,却又横跨出版、音乐、教育、文化领域,具有鲜明、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我们持续深化导向管理和出版创新,做优主题出版,以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音乐视角讲述红色故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新时代精神风貌,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原则,推出了一大批音乐创作、音乐学术、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的优质出版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三是新型业态贡献持续加大。这10年来,我们在融合发展方向上发力,着力探索音乐出版新业态。专业内容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音乐出版数字化达到更高水平,音乐产品在互联网时代的天然优势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彰显,数字融合发展业务板块逐渐成长起来。四是企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我们以全面建设国际一流音乐出版传媒企业为目标,坚持做专做优做强的发展方向,现代文化企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备,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方面,音乐天然有着需要突破纸质载体向视听等多种传播载体拓展的需求和优势。另一方面,以往的实体专辑等很多转为数字专辑,短视频直播发展带给大众更多选择。这种情况下,传统音乐出版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看待这种需求端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挑战?
杜永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确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我看来,最核心的挑战是,受众碎片化阅读方式带来的使用模式与消费模式的变化,倒逼出版行业产品供给必须升级迭代。逻辑链条的本质在于用户需求的本质。以音乐出版为例,用户需求包含着知识学习、技能提升、专业使用、音乐赏鉴等不同的指向。媒介是人的延伸。无论是传统大众传播也好,传统互联网传播也好,还是移动互联网传播也好,需求的本质其实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比如在专业使用的需求场景中,音乐学习者上课、音乐表演者演出,都需要使用乐谱。传统的是用纸谱,新兴的是使用平板设备,练琴时还可以通过线上产品实现实时的演奏提示和纠错功能。其中,使用优质专业乐谱的需求本质没有改变,变化的是满足需求的媒介和行为模式。移动互联网传播恰恰是因为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本质需求,才如此迅猛地形成规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使用模式推动消费行为变化,二者继而同时推动市场业态变革。这个力量是巨大的,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倒逼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加速适应。
■面对这些挑战,人音社有何应对措施及代表性案例?
杜永寿:业态升级涉及诸多维度。近几年,人音社也在努力探索适于音乐专业出版的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对数字融合发展作出了中长期规划,在机构设置和团队建设的方面增设了相关机构、吸收和配备专门人才,配套设计融合发展运行机制,建设媒资管理系统作为产品开发的资源平台,形成了以编辑业务部门为资源基底、以融合业务部门为运营前端、以媒资管理系统为通用平台的生产运营体系。我们向内深挖内容资源、强化竞争优势,向外深究用户需求、细化用户画像,内外结合从内容优化、产品开发、运营推广、增值服务等方面来建设人音融合业务矩阵。同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业态升级就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不能单单瞄准新产品开发一个方向,也要通过融合发展的管道进一步优化活化传统优势,使之科学有效地实现迭代,更好地利用好互联网思维来放大传统优势。例如,音乐教学类书籍离不开音视频的支持。我们对既往传统的书配盘业务做了有效迭代,通过一书一码提供二维码扫码服务,使读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实现示范、伴奏、赏听等配套音视频的使用。去年推出的“人音教育·钢琴教室”项目,融合了硬件、软件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实时互联技术和教学即时测评系统,革新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形成了标准化智能钢琴集体课,为音乐教育带来创新。
■今年既是人音社建社70周年,也是社领导班子新旧交替的一年。在新的位置和节点,对人音社未来新阶段的发展有何思考?
杜永寿: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音社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出版“国家队”的一员。这是中国出版界当代探索的一方缩影,更具有中国音乐专业出版开拓者的一份独特贡献,也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专业出版实践经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强调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人音社70年历史进程中凝聚了创业的笃行致远,也饱含着守业的砥砺深耕。作为新时代的人音人,我们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薪火传承、守正创新,在新征程上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做时代精神的歌唱者、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美育教育的践行者、音乐文化的引导者、学科体系的建构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承优秀文化,聚焦时代精神,深耕精品出版,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也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一员,成立于1954年10月的人民音乐出版社也迎来创建70周年。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本报特约人民音乐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杜永寿访谈,请他畅谈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