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托起“大百科”的出版家们

出版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们一定为出版业作出过突出贡献。出版家对出版业的贡献,不仅在出版物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关注与出版相关的人。笔者曾供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二十载,有幸耳闻目睹了几位出版家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杰出之处在于对作者、读者和编辑的高度关注。

姜椿芳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第一任总编辑,他开创了中国的百科全书事业,呼吁并开启了中国第一套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的编纂,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之父”。

我到百科社工作时,姜老已经过世多年,所以只是耳闻了很多姜老的故事。其中,姜老给专家送聘书的故事感人至深。1984年底到1985年初,姜老陆续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成员的家中送聘书。一次,姜老去总编委会副主任华罗庚教授家送聘书,华老不在家,姜老庄重地手捧聘书,弯腰施礼,对华罗庚的姐姐说:“请您也像我这样恭恭敬敬地交给他,就说我代表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向他送聘书来了。”每年新编辑入职培训,许多老编辑都会提到这段往事。

姜老为号召全国学术界参与百科全书的编纂,更是殚精竭虑。据季羡林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参加了全国各地许多学术会议,会议虽与大百科没有直接关系,但姜老每会必到,每到必发言,每发言必很长。不管会议的内容如何,他总是讲大百科,反复论证,不厌其详,苦口婆心,唯恐顽石不点头。他的眼睛不好,没法看发言提纲,也根本没有什么提纲,讲话的内容似乎已经照相制版,刻印在他的脑海中。同样内容的讲话他至少听过三四次,他甚至觉得有点厌烦了。可是,到了最后,他一下子“顿悟”过来。姜老执着坚韧的精神感动了他,也感动了其他人。学者们在背后说姜老是“百科迷”,后来大家也迷了起来,大百科的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招揽了全国两万余位专家学者撰写条目,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绝大多数学部委员(今称院士)和社科领域众多泰斗,这充分体现了姜老独有的感召力。在姜老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广揽作者资源,求贤若渴,以身垂范的家国情怀,这当是出版家应有的精神。

徐惟诚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第三任总编辑,他主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同时,还倡导并主持编纂了《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系列。

徐总在1995年到任,我在此后入职百科社,由于在总编室工作,所以有较多机会接触他。跟随徐总工作,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编纂理念。编纂《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时他时常强调,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固然重要,但更要关注小读者能否通过阅读而拥有“寻找知识的兴趣,寻找知识的方法,寻找知识的习惯”;编纂儿童百科的6—9岁版时,他针对这一年龄段的阅读特点提出,重要的知识点加拼音,而一般的知识陈述不加拼音,目的是让孩子“连蒙带猜”去读书,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徐总在与小读者的交往中更是循循善诱,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2014年底,《儿童安全大百科》出版后,我们想捐一些图书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希望这些学生在返乡过年时,能把安全知识带回家乡。徐总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尤其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于是,我找到徐总,想请他去给孩子们讲讲安全的重要性。捐赠仪式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打工子弟小学举行,徐总讲话时只字未提安全,而是给孩子们讲了一个他的个人故事:他儿时在安徽长大,抗战爆发后,与父母辗转来到上海。初来上海这个大都市,外地人一般都有着很强的不自信,他也不例外。一个夏天,他拿着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去买一块冰砖,他把钱递给售货员,售货员笑着问他要什么,他指着柜台里的冰砖叫不出名字,售货员笑着再次问他,他仍满脸通红开不了口,当售货员把冰砖递给他,他快速拿起,转身跑走。这种不自信伴随了他很久,直到大学入学那一天,他把行李放到宿舍,然后跑到校门口,帮助外地来上海读书的同学拿行李、找宿舍……徐总说,当他开始学会帮助别人时,他真正成了这个城市的主人。同学们听后,或会心一笑,或频频点头。我想,他们一定是领会了徐爷爷故事背后的深意。

徐总未雨绸缪地将百科全书编纂出版延伸到儿童百科领域,不仅为百科全书储备了未来读者,更是为了让儿童读者保持对知识的好奇,《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系列至今仍是百科社的畅销书。在徐总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把握读者心理,润物无声,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出版家应该拥有的精神。

单基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第二任社长,他60岁才奉命出川入京。10年间,他不仅组织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申请启动了第二版,而且在百科社的转型期,用市场手段成功解决了百科社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单社长从1990年到2000年做了10年的社长,我有幸在他退休前4年在他身边工作。百科社曾对单社长10年工作贡献做过一个概括,即一是解决了出版社的生存问题,二是为出版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单社长在任期间,出版社恰逢由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转制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所以出版社首先遇到的是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单社长在1991年就推出了编辑部“编印发一条龙”的大胆改革措施,各个编辑部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事实上就是一个分社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通过利润考核,编辑们多劳多得,此举很快、很好地解决了出版社的生存问题。与之相适应,以前只会编书的编辑们通过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练就了既懂编辑业务,又懂市场规律,还懂成本管理的本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近20家在京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是从百科社走出来的,他们多是此间历练出的人才。

此外,单社长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给我乃至百科社的员工留下深刻印象,有一件事至今历历在目。1999年初,《中国百科大辞典》的出版资金紧张,当时与出版社合作良好的临沂新华书店伸出了橄榄枝。记得是一个周五下午快下班时,单社长通知我和办公室主任一起马上出发,赶到临沂去谈合作。司机班的师傅开车载着我们,马不停蹄直奔山东,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出差。到达山东德州时,天色已黑,我们便在当地住了一宿。为了给社里省钱,单社长安排我和他住一个标准间,办公室主任和司机师傅住一间。第二天上午我们就赶到了临沂,接着马上开会,经过友好洽商,双方达成合作,临沂新华书店为《中国百科大辞典》提供后期出版资金,这个10卷的大部头也终于在次年顺利出版。我的经历不是个案,与我有着同样经历的百科社同事比比皆是,可以说,单社长在百科社的10年,休息日工作、出差几乎是常态。

单社长在任期间带领百科社进入了全国大社、强社阵营,百科社前社长刘国辉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写道,1997年百科社的市场销售规模是1.2亿元,高于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正是单社长改革创新取得的成果。在单社长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深挖编辑潜能,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的大度胸怀,这还是出版家应该有的精神。

(作者马汝军,系新星出版社社长)

责任编辑:李爱莉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