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法律知识如何“出圈”?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给出新答案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背景下,我国出版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和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主管部门要持续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深入实施。这为法律图书出版行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在此背景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作为法律专业出版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探索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与跨界合作的新路径,力求在坚守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法律知识传播的新维度,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

技术赋能,出版融合发展的加速器。在当下,最大的风险是观望,不能“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否则一定“来不及”。

《2023—202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出版效率,降低出版成本。然而,就现实来看,出版业对于此方面的技术研发和投入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推动技术与出版深度融合。但同时也要警惕人工智能带来的学术诚信和过度依赖技术等负面影响。

从出版社实际来看,一方面,探索借助Deepseek等AI工具提高法律图书选题组稿、编辑加工的效率,通过分析大量的市场数据,预测法律图书市场的趋势,识别当前法律领域的热点话题和潜在需求;探索借助AI帮助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包括案例、法规、学术文章等,提高组稿效率;探索借助AI协助进行多语言翻译和校对,为法律图书“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 要立足人大、法律等特色,加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融合开发,以“内容+科技+服务”的理念,不断完善现有门户网站“铸法”平台,做好人大纪实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的更新维护工作,更好地为各级人大代表服务。

内容创新,出版融合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好的内容才有变现能力。在AI深度渗透出版的今天,“内容为王”仍是铁律。出版业的未来竞争力,在于如何用AI工具放大“人的价值”——坚守专业筛选、价值观校准和深度创新,这正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护城河。而编辑更要发挥出在筛选、制作、呈现内容方面的“守门人”作用。只有坚持正向的社会价值观,持续开展内容创新,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输出,才是实现出版融合发展的原动力。

作为一家法律类专业出版社,坚持专业和权威是我社出版工作的基石。一方面,要继续在内容创作、编辑等各环节保持高标准,确保出版的每一本书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在加强传统法学研究的同时,不断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法学和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开辟新赛道,如策划“法学+”的领域法学选题,推动国家安全法学、区际法学、社会治理法学、科技法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跨界合作,出版融合发展的拓展翼。出版行业与各行业都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可能性。图书出版作为文化行业,有着天然的文化基因优势,通过各类“出版+”的跨界合作,可以助力法律图书出版“破圈”。

就法律出版跨界合作而言:一是“出版+期刊”,与高校法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以出版社自办的《法治时代》期刊为平台,聚合优质学术资源和作者资源,进行书刊互动。二是“出版+培训”,继续以人大代表为主要抓手,通过培训与图书出版结合,形成双向互补的有价值的增长点。三是“出版+文创”,以“七号工坊”文创小组为依托,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等四款纪念邮折的基础上,继续与中国邮政强强联合,打造“法律+出版+邮品”新模式;以“法律人的品质生活,为法律之美喝彩”为目标,结合獬豸、登闻鼓等法律元素与民法典等图书内容,持续输出新颖、独特、有文化内涵的法律文创产品,从而进一步提升出版社在法律图书出版领域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作者贾萌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法律分社编辑)

责任编辑:李爱莉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