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孙中山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暨《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在沪期间来电辑释》(繁体版,全五册)新书发布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隆重召开。当天活动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担任指导,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图书馆承办。除了馆方、出版方、承办方三方领导及代表参加之外,上海文博系统、相关研究学会等也派代表出席。
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倪一飞,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党委书记杨春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吴剑等领导亲临现场。主办方还特邀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刘世襄(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原党支部书记、本书学术顾问)、戴鞍钢(复旦大学教授)、汪朝光(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廖大伟(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黄亚平(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沈飞德(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赵立彬(中山大学教授)等专家学者与会。
此次活动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两个阶段。上半场为新书发布及赠书,由郑瑛主持,下半场为学术讨论,由贾雪飞主持。
活动正式开始后,首先由倪一飞致辞。他介绍了《来电辑释》五册所收函电的源起背景、编纂过程、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意义。书中所收514通函电均为宋庆龄生前亲自保存,现收藏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从2023年起,在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专题工作组数易其稿,辑释成书,并委托中华书局公开出版发行。致辞结束后,薛潮、倪一飞、杨春花、吴剑、贾雪飞,即馆方、出版方和承办方三方领导共同为新书揭幕。
揭幕仪式后,倪一飞代表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本套新书,杨春花代表上海图书馆向倪一飞颁发捐赠证书。
活动下半场主要分为新书概况介绍和专家学者点评两大环节。下半场由贾雪飞主持。首先,她简要介绍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与函电的历史背景。据她介绍,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做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8月14日、孙中山、宋庆龄辗转抵达上海。从1922年8月14日至1923年2月15日,孙中山在沪期间紧密从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讨陈为主要任务,组织东西路军队收复广州;二是持续“反直三角同盟”,以分化北方军阀;三是积极与中国共产党人接洽合作,改组国民党。孙中山在沪的这200天内,收到了来自包括海外及国内各地的函电514通,以“讨陈”为中心,涉及军事斗争、政治纠葛、国民党改组、海外筹款等事项,部分函电上存有孙中山的亲笔批示。她回顾了函电的辑释过程,书中涉及的500余封函电,先由宋庆龄亲自保管,宋庆龄逝世后,一直由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重点珍藏和保护,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于2020年开始启动函电的整理工作,2023年在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牵头,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组织研究力量,正式立项,对这批珍稀馆藏函电加以系统整理,包括实录电文、考释时间、地点、人名字号等,并补充了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发现,将最近的孙中山研究成果融于函电的考释和研究之中。“函电研究成果在确定与中华书局合作出版后,由中华书局申报,此出版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物规划。”
随后的环节是《来电辑释》概况介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的三位青年研究者分别对各卷的概况做了汇报。
专题工作组介绍完各卷情况后,刘世襄代表辑释团队做了发言,重点介绍了所收函电从发现、整理到编辑的整个过程,以及他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
随后,熊月之等与会专家做了发言,汪朝光做总结性点评。他最后总结说:“这套书的出版,对推动孙中山的研究,对推动孙中山和他的时代的研究,再广而言之,对推动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都会有它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