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是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女性经济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通过重点梳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美国女性就业数据,深入分析了美国女性在教育、婚姻、生育、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变迁,揭示了技术变革、市场架构、伦理规范及政策制定等因素对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部学术经典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引进出版,延续了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出版传统。
三联书店历史悠久,其前身之一的新知书店由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薛暮桥等人于1935年秋创办于上海,出版了《中国货币制度往哪里去?》《通俗经济学》《大众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等一系列经济学专著,最近二十多年三联书店又推出了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梁小民等一批本土知名经济学家的作品。2006年三联书店引进《凯恩斯传》,长销不衰,进一步丰富了经济学选题。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先生去年策划了戈尔丁此书的选题,旨在引进出版集思想性、文化性、学术性于一体的经济学作品,努力使三联书店在经济学经典出版上能够发挥赓续传统、承前启后的作用。我非常有幸地参与了编辑与相关工作,开启了一段与诺奖作品的不解之缘。
至今还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2023年10月9日傍晚,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哈佛大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第三位女性得主。她的著作《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首次全面介绍了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演变,将女性主义视角引入经济学研究。
尽管该书早在1990年就于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但国内一直没有引进其中文版权,直到她获奖才引发广泛关注,也使学界的目光投向了女性经济学这一崭新的领域。这一突破恰逢女性主义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弥补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但相关研究却多集中于文学、哲学领域的不足。
此前,国内许多研究戈尔丁的学者,也一直苦于未曾读到过此书的中文版。种种背景之下,我们迅速开展了版权引进工作。有了诺奖的光环,此书也变得炙手可热,牛津大学出版社就此展开了三轮竞价,因此整个过程与其他图书相比,变得更为复杂和激烈。最终,我们成功买下了它的中文版权。2024年1月,三联书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签订了版权合同。
翻译工作由经济学专业人士完成,如期交付了高质量译稿。编辑阶段,由于原书出版时间较为久远,我们重新制作了书中60多幅经济学图表以确保准确性。封面选用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公版图片“芝加哥妇女的劳工历史”,女工所举牌子上写着早期美国劳工运动的口号“We shall fight until we win”……代表了“权利是靠斗争得来”的逻辑,也是对工人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体性的宣言,与本书的主题极为匹配,封面底色选用了代表生机与希望的翠绿色,象征女性对平等未来的追求。
三审三校结束后,时间已是2024年国庆节。为使图书上市时,更易拉近跟读者的距离,我们有了让作者为中国读者写些寄语的想法。于是我在10月1日尝试着以三联书店的名义直接给戈尔丁教授发了邮件,本只想试试看,但却收到了她迅速又热情的回复。她向我们就作品中文版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随即给中国读者热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寄语:“希望你们喜欢这本关于美国经济史中女性角色的书,同时也期待你们探讨中国经济中迷人的女性历史。”我们将其放在了衬页最醒目的位置。此事让我极为感动,一位学术功底如此深厚的知名学者,却能这样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微小的请求。这也证实了媒体对她的评价名副其实——严谨、谦和、有社会责任感、温柔且坚定的学者。
整本书的出版流程在2024年底前就已完成,但我们想选一个较好的时间上市,几经斟酌,最终选择了2025年3月8日——一个全世界女性共同的节日,跟图书主题完美契合。我们给书手拍了很多精美图片,配上玫瑰花的底色,在电商平台上做了场“三八节”的福利活动,也在三联官微和相关媒体公号发布了推文,引起广泛关注。同日,我向戈尔丁教授发送了邮件送上节日祝福、邮寄了样书并欢迎她有机会来中国交流。其后,受这本书的启发,三联书店与《三联生活周刊》、三联韬奋书店共同发起了女性主题图书的营销推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戈尔丁不仅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在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方面带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正因此,她也是一位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既是她个人成就的最高荣誉,也是对女性学者的鼓舞和激励,而本书又恰恰是她所做贡献的杰出代表作。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的成功引进出版,离不开领导的统筹组织、团队的高效协作以及戈尔丁本人的支持。期待它能在图书市场长盛不衰。作为一名编辑,很高兴能参与这本经典著作的出版工作,这也是一次充满成就感的做书经历。希望它能助力国内劳动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研究,也能让更多的读者看见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女性那些充满艰辛而光辉,却又一度被遮蔽的力量。
(李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