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 倒掉的不仅是生意

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中写到:“阅览一直是书店的一个重要方面,书店虽然是生意,但却不限制读者逗留,它本来就是供人流连的地方。只要有闲暇,(读者)就可以享受甜美的时光。逛书店本身就令人兴奋,因为读者知道想待多久就可以待多久……别着急,你可以在这里待上一天,这里让每个人都感到宾至如归。”相对于网络书店的网页化交流,在人文学术类独立书店中,人与书更加亲近,也更容易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沉浸于书香,与其他爱书人一起享受思想的共鸣,任时光流去,这种缓慢的氛围、休闲的方式,无疑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人 诗意 栖居”即是书店独特风格的写照,这也是书店被称为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的原因。

然而,近年来,运营成本的增加和网络书店的竞争使独立书店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季风书园”被迫减少门店数量,“风入松”停业,“第三极”、“席殊书屋”、“光合作用”等相继倒闭。据统计,仅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上万家。如果书店仅仅是一个生意场,倒闭也无可厚非。买书人用脚投票,被市场淘汰的就是人们不需要的。但如果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就要另当别论了。

正如书籍不仅是一件商品,书店也不仅仅是买书的地方。很多书店吸引消费者的是那种氛围,书店也大都允许读者在店里免费阅读。这种时候,书店更像一个图书馆。尤其是人文学术类的独立书店,经营者对于书籍具有独特品位,能将高质量的图书提供给需要的人。“不管走多少弯路,把正确的书交给正确的人总是令人欣慰的,但令卖书人最激动的是让买书人出乎意料地得到一本需要的书……总的看来,卖书人是一个仙境的守护者,管理这片地界并将它呈献给公众。”提供有效的图书信息,减少了读书人找书的时间成本无疑也是有价值的。和网络书店相比,虽然实体书店在书价上没有优势,但书店在卖书的同时提供给买书人的这些额外福利,肯定是人们所需要的。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活动带来的附加影响。正外部性使他人或社会受益,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肇事者”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但是,如果不加调节,正外部性不会得到回报,生产者事实上承担了更大的成本,会降低生产积极性;而负外部性不会得到追究,全社会替生产者付出了成本。比如一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河流中排污,如果没有环保部门追究,它就相当于减少了成本,而这部分成本由全社会替他承担了。另一方面,无论发明者愿意与否,科技创新最终会让全社会受惠,如果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发明的积极性必然会降低。

经营一家高品质的书店无疑是具有相当大正外部性的行为。但是,它的这部分公益效用却需要自己承担成本。而有品位的书店相继关闭,不仅意味着少了一些售书的场所,还意味着优雅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图书信息随之消失。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政府应考虑将书店作为文化事业予以补贴。书店有其产业属性,但也是一个文化地标,想叫他们留下来,就要给他们税收优惠或补贴,否则他们只能纷纷倒闭。”其他国家对书店也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吴祚来在文章中介绍说,法国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制订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平等竞争。对书店提供的额外服务予以补偿,可以让更多的书店生存下去。可以由买书人和书店协商,书店出售门票或者设置最低消费,也可以由国家提供补贴。一家优秀书店的关闭,总会使爱书人怅然。至少对于他们而言,独立书店的生与死不仅仅是个生意问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