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与《辞海》

近日,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辞书《辞源》在出版百年之际,又推出了第三版。如果说老版《辞源》在内容、注释、编排等方面为中国现代辞书的编纂开创了一种新模式的话,那么新版《辞源》的出版发行,则代表了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的辞书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到近现代的《辞海》《辞源》,都是历代学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特殊的图书,辞书在传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有着其他典籍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

《辞源》和《辞海》可能是每一位读书人心中的最爱,而这两部辞书也代表了中国近现代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新思想新思潮的涌入和社会的变迁,原有辞书已不能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刚刚进入商务印书馆不久的陆尔奎向董事长张元济提出,中国人只有一部《康熙字典》是不行的,要适应时代变化,编撰一部能够“钻研旧学,博采新知”的新式辞书。张元济对此非常支持,专门成立了字典部,聘请陆尔奎主持。

陆尔奎原本以为事情很简单,没想到最后“罗书十余万卷,历八年而始竣事”。1915年12月,历时八年之久的《辞源》正式出版,共录单字1万余个,词目近10万条。《辞源》出版后,商务印书馆在报上专门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道出了其中的曲折艰辛:“新旧名辞,中外典故,无不详备。编辑者数十人,历时七八载。四百万字,三千余页,得此一书,胜他万卷。”《辞源》第一次提出“辞书”这个概念。《辞源》首创了兼有字典和词典双重功能的现代辞书模式,不仅录有传统的各类文化知识条目,还收入了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科学等词语,在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年代里,《辞源》成为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标志性成果。

但令人遗憾的是,《辞源》出版不久,陆尔奎却因积劳成疾而双目失明,后来在女儿家病逝——对于这位辞书大家的名字,每一位有良知的读书人都应该记住。《辞源》出版后,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也酝酿编纂一部集字、语、词兼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辞典,并取“海纳百川”之意,将书名定为《辞海》。客观地说,中华书局此举带有与商务印书馆竞争的意味,民国年间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两家出版社,也是竞争的对手,双方各树一帜,互不相让。《辞海》的面世历程也非常曲折,由于种种原因,自1915年秋天项目启动后,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什么进展,直到1928年陆费逵邀请了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舒新城加入,事情才有了转机。在舒新城主持下,《辞海》于1936年出版发行。

1949年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辞源》和《辞海》的内容已显陈旧。195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相继对两书进行了修订整理,修订后的《辞源》删去了老版本中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应用技术方面的语词,加强充实了语文性科目,使其成为一部专业的古籍阅读工具书和古典文史参考书;而《辞海》则被定为综合性辞书,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个科学技术名词等等不一而足。

至此,《辞源》和《辞海》各负其责,成为两部性质不同的工具书。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