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大怪兽》深入挖掘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资源

以故宫的神兽穿针引线 传统文化散发熠熠光辉

1

《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童话出炉,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神兽们,成了儿童文学作家常怡讲述故宫故事的线索,加上画家向晓露的纯手绘水彩画插图,呈现了悠远的历史感与古朴美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供图)

不少游览过故宫的人,都会惊叹于这座传统文化宝库的恢宏,却往往容易忽略了屋檐上、屏风里、角楼处“深藏功与名”的神兽们。细究起天马、獬豸、斗牛、行什、蒲牢等众多神兽,或许都能隐隐牵出博大中华神话的斑斓一角。于是,神态各异、内涵丰富的大怪兽,变身为儿童文学作家常怡讲述故宫故事的宝贵线索。

日前面世的《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童话,正是一种基于故宫题材的创新尝试。探险情节中穿插故宫里看得见的怪兽和看不见的神仙,深入挖掘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资源,引得不少小读者自发捧着书去故宫按“兽”索骥。

当前国内不少孩子提起怪兽,常常想到的多是《魔戒》《哈利·波特》《霍比特人》或迪士尼动画片里的那一套视觉语汇,对中国神兽反而没什么直观概念。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常怡从小住在皇城根儿下,与小伙伴们缠着身边的故宫老人讲神兽传说,童年浸润了中国的传统审美。“其实,相比欧美流行的怪兽,中国的千年神兽的人性层次更丰富,更有趣。”她说。在评论界看来,故宫里不仅有古代历史、神奇传说,更蕴含了中国精神、民族魂魄。如何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主动学习典籍知识,熟悉历史典故,需要创作者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创意。

性情迥异怪兽书中“复活”,历史知识交织探险之旅

故事发生在浩大故宫,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小学生李小雨借助洞光宝石耳环的神奇魔力,突然听懂了怪兽、仙人、动物的语言,神兽的秘密逐一浮出水面。在资深编辑、亲子阅读推广人谷紫健看来,《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引经据典,结合历史记载与现实中的故宫雕像,对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来了一次颇为有趣的诠释,不同性情、经历、职责的神兽俨然复活,传统文化在书里熠熠发光。这一系列童话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第三辑将于明年出版。

虽是写童话故事,可一旦涉及神兽名称及来历时,也需有据可查,不能凭空杜撰。常怡直言,创作中最困难的就是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古代怪兽的形象和性格,与史籍描述吻合。为此,她翻阅了大量故宫建筑和收藏方面的书,并从史书中搜罗与神兽相关的吉光片羽,这一长串书单包罗了《山海经》《搜神记》等历史典籍,日本《怪奇鸟兽图卷》等专门考究怪兽来历的图书,以及《春秋》《史记》《元史》等人们通常认为是记录正史的史书,恰恰这些史书中有不少内容都讲述了故宫神兽的神怪志异。

光严谨还不够,《故宫里的大怪兽》力求将神兽性情写活写生动。比如狴犴,在古书记载里是一种很讲义气的怪兽,只要看到不公之事就会主持公道,古代官衙的大堂两侧都会安放这一怪兽雕像。故宫太和殿屋脊上排在最后一位的怪兽行什,是传说中的雷公,长着猴子的脸和鹰的脚,脾气如雷电般火爆。故宫门上咬着门环的神兽椒图,经常被人误认为是狮子,其实椒图性情温顺,喜欢安静,按今天的流行说法就是“宅男”,难怪古人把它安置在门环上用来看家,寓意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

撒播传统文化,需找出那根人人理解的“线头”

谈起创作初衷,常怡告诉记者,有血有肉的神兽,承载着不同意义,凝聚了传统文化瑰丽多姿的想象力,古人雕刻时非常讲究,但如今它在青少年普及层面的开掘并不够。“一提到怪兽,不少人脑海中只剩下龙、凤凰,或是西方神话中的概念;有时我上网查资料,发现一些建筑研究者会把神兽名字张冠李戴。如果不能让更多人知晓背后的文化底蕴,那就太可惜了。”不愿神兽“隐身”的常怡,把从小听故宫老人讲述的怪兽传说悉数记录下来,细细“编织”成当代探险故事,巧妙交融了魔幻与现实。

故宫建筑不同方位的祥禽瑞兽,不仅有驱邪迎祥之意,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这套书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历史知识点,而是为每款神兽设计了贴合其特点的“角色脚本”,用那根人人理解的“线头”撒播真善美。当天马、狎鱼、吻兽、獬豸、斗牛、行什、螭龙、麒麟等神兽依次登台,仿佛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上演。

常怡在书里设计了一张“故宫怪兽地图”,标注了故事发生的位置。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小朋友拿着书,对照地图在故宫里找怪兽,并把寻找之旅拍照发布在社交平台,这让她十分惊喜。加上插画家向晓露的纯手绘水彩,《故宫里的大怪兽》的纷呈插图呈现出悠远的历史感与古朴美感。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