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饥饿,熟悉饥饿感:我们每天都会有两三次感到饥饿。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再也没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像饥饿这样常见了,然而,恐怕也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真正的饥饿这样,离我们如此近,却又离我们如此远。”为了了解饥饿、讲述饥饿的故事,阿根廷作家马丁·卡帕罗斯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了数年严谨的田野调查,也记录和分析着可能会导致饥饿的众多原因如贫穷、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他将看到和思考过的所有内容,最终写成了《饥饿》一书。这本书目前已在全世界超过25个国家出版发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近日,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引进了这本《饥饿》。
据介绍,《饥饿》用纪实的手法,触摸真实的死亡,定格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群像;用生动的文字和语言震撼还原全球数亿饥饿人群的生存状况,讲述他们与饥饿抗争的故事。全面揭示了饥饿背后的深层原因,呼吁人们对于饥饿问题的关注。
“在世界上,在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约25000人因各种与饥饿相关的原因而死……在用很多年的时间创作小说、讲故事之后,我发现我经常会偶遇一些挨饿的人们,总有人会说 谈论饥饿有什么意义?关于饥饿,我们什么都知道,但是知道又能怎样?这于事无补还很无聊 。于是,有一天,我决定要写一本关于饥饿的书。”马丁·卡帕罗斯在讲述创作缘由的时候说。
为此,马丁·卡帕罗斯读了许多关于这一议题的相关著作,最后决定将八到九个国家的故事作为不同场景,讨论饥饿问题的不同侧面。为了获得全球范围内的田野调查的真实成果,他亲自奔赴这些国家进行考察,记录下那些发生在世界各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饥饿的现状——“我的想法是将人们的故事和数据及分析交织在一起,互相印证与丰富。”在最终的成稿中,每个章节都由一个“关于饥饿”的话题和一个相关的“代表国家”组成。
马丁·卡帕罗斯1957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976至1983年间,他曾活跃于多个刊物,其间在巴黎获历史硕士学位,之后旅居马德里,在西班牙《国土报》工作。他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写作,1987年回到阿根廷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旅行笔记,以及几部小说。2011年,他的小说《活着的人》获得埃拉尔德小说奖。《饥饿》获得2016年卡瓦耶罗·伯纳德国际散文奖。
与小说相比,马丁·卡帕罗斯在非虚构作品上的创作经验要更为老到,这与他数十年的记者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1973年,当马丁·卡帕罗斯获得了《消息报》的实习机会后,他一直拒绝做一个端坐在写字桌前的作家、记者,他的足迹踏遍了各个大洲,通过旅途中的见闻和自己的思考进行非虚构作品的创作。这种创作态度和数十年的记者工作经历为《饥饿》的创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2016年瓦耶罗·伯纳德国际散文奖评委会对马丁·卡帕罗斯及《饥饿》曾做出如此评述:“马丁·卡帕罗斯沿袭了阿根廷的写作传统,研究了当下全球性的问题,关注了饥饿的人,以及饥饿问题背后的政策机制问题。”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作者的话
我已经完全想好了,一切都设计好了,但是在我撰写本书的这些年里却没有发生什么不可控的饥荒。只有一些常规事件,例如:非洲萨赫尔地区的交通问题,索马里、苏丹的难民和孟加拉的洪灾。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是个好消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事件都不够重大,而这也构成了一个问题:只有那些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大灾难才是饥饿将自己呈现在那些从没有遭受过它的人们面前的仅有的机会。人们通常看到的只是饥饿在战争或自然灾害后作为无可避免的又一残酷灾难而出现。然而最难以呈现在这些人面前的却是:数以百万的人们无法吃上他们本应吃到的食物,这些人会吃尽苦头,然后慢慢饿死。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想要写出的问题。——马丁·卡帕罗斯
延伸推荐
孙中伦,一个毕业于美国波莫纳学院的90后,罗德奖学金最终候选人。2015年,大三结束的他突然决定休学一年,回国打工,成为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大理民宿的店小二,甘肃定西的初中老师,成都漆器厂的学徒工,北京某网站的新媒体编辑……他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完成了一次“寻路中国”式的现实探索。“我会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可我并不知道那是谁”,带着这个最初的疑问,作者将自身的青春迷惘和价值困惑融入旅途见闻,开始了对外部世界的探寻、对社会历史的思考,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胡哥四处借款只为开一家奶茶店、河水吞噬了暖娟两岁零一个月的女儿、年纪轻轻却异常沉稳的庚壬是人人敬佩的“许领班”……通过最切身的体验,作者最终在他人的故事里,释然了亲人的逝去、抚慰了青春的伤痛、了然了自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