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兴新书出版:讲述记忆中温情与历史

日前,三联书店在北京为新书《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举办首发式。该书作者李大兴为著名历史学家李新之子。该书多为阅世、阅人与阅读的人生自述,视野广阔,思虑深远,文风舒展有致。  

个人记忆的魅力

在于彼此之间的不同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自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发表于《读书》《财新周刊》《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专栏上的有关个人记忆的文章,共计25篇,分为“童年·少年”“父亲·母亲”“人事·书事”三部分,分别记录了作者出国留学前的一些时光,关于父母的片断回忆,家族历史的一瞥,难忘的人以及难忘的事。

作者对文学和音乐有着较为深厚的修养,长期出入于中西文化之间,以其对世相百态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经历的睿智思考,形成了沉稳老练又不失抒情的文风。其文字,独树一帜,堪称美文。

个人记忆的魅力还在于彼此之间的不同,观察事物的视角因地域、家庭和个人禀赋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的审美趋向,因此也就丰富和拓展了记忆空间。

在这记忆的大厅里,人们借助李大兴的文章看到了那些过往的人和事的另一面相,也许是只鳞片爪式的碎片,而拼接起这些碎片的却是生命的另样体验。

比如,北京的铁狮子胡同,也就是今天的张自忠路,中国近代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大事件曾在这里上演,令人遐想联翩、感慨不已。从黎澍、陈旭麓、林庚到末代王孙;从初恋的女友到七号大院的《流浪者之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隐藏在李大兴的大脑袋中,伴岁月浮沉。

作者在书中也对父系家族史进行了点滴回溯,从一生推崇并追随的两位长者吴玉章和范文澜,再到至交黎澍,李新先生的思想轨迹跃然纸上,这无疑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

向往事深情致敬

是什么唤起人们阅读李大兴文章的兴趣?仅仅是忆旧?答案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李大兴1980年,以全国文科第二名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翌年留学日本,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公派赴日留学生,后赴美留学并定居。

历史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如果剥离掉这些细节,历史不仅会成为干巴巴的说教,其真实性也令人怀疑。阅读李大兴的文章,除去文笔优美,那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场景在亲身经历者的脑中开始苏醒、复活,进而还原出时代场景,以及个体在时代场景中的位置,与权力大小、金钱多寡毫无关系。

相反,在该书中,作者用追忆的笔触,透出的那一股股或浓或淡的温情,温暖了人心。也正是这种温暖,致敬往事,也再一次向世人证明“活着真好”这样一个简单又朴素至极的道理。这或许就是人们喜欢读李大兴文章的原因。

李大兴写母亲于川的文字尤其感人。正是母亲以其深情大爱,保全呵护了大兴的聪慧好学、自由不羁、浪漫与严谨交融的独特性格和才华,他才得以在知天命之年,井喷式书写童年、少年、父亲、母亲、人事、书事——这人生一幕,随后还会有青年、中年……一系列个人历史回顾会接踵而来。

他还说到一个有趣的故事,那就是王小波名字的来历,因为两家是世交,他对有些事情比较清楚。1952年,王小波出生时,父亲王方名刚好遭遇一次大的挫折,但是他是革命者,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他相信这是他一生中小小的波折,所以给他出生的儿子起名为王小波。

一个很好玩的60后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大兴,是一个很好玩的60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大兴却没有上过小学和初中。他告诉记者,“我出生在大饥荒年代,从小营养不良,缺钙性软骨,两岁半才会走路,此后也根基不稳,一推一跟头。”据李新身边的弟子陈铁健先生回忆,“初见大兴是他一岁多,高度营养不良。每逢他发高烧,我就抱他到宽街北京中医医院就诊,拿药后再送他回位于铁狮子胡同的中国人民大学李新老师家……大兴儿时患轻度软骨病,身形就像一根长竹竿顶着一个大西瓜,摇摆不稳,弱不禁风。”

李大兴基本是在父亲给他念《三国演义》小人书的过程中懵懂识字,然后翻遍家里的书,阴差阳错地读了一些该读和不该读的书,比如说十一二岁时就读了删节本的《三言二拍》。在充满很多苦难的岁月里,大兴度过了自由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很快乐的童年。

命运无常,诚如李大兴戏言,“到日本去学习英国史”。一番难以言表的辗转腾挪后,他最终落脚于美国的芝加哥城,在经历了多年商海生活后,如今又重回案头,专职写作,于是人们看到了报章上他一篇篇回忆童年、家族及师友的美文。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