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

12月23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春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作者张五毛与作家徐则臣、本书责编付如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共同围绕这一代人的矛盾、纠缠与撕扯展开了讨论。

张五毛,人并不如其名——当然这是笔名,一点也不五毛。几个月前,一篇题为《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日流量高达700万,这款爆文的作者就是张五毛。如果说这篇文字是一时兴起、一挥而就的快销品,那么20多余字的小说《春困》,则是他倾注全力、精心雕琢的严肃创作。但二者也有相同之处,都关注着“北漂”群体和“逃离北上广”的话题,这也是张五毛一直以来的着力之处。

《春困》以女主人公的视角,讲述她在爱情选择、婚姻经营,乃至人生转换之间的故事,讲述她在大城市无法找到舒适生活,在小城市无法获得心灵空间的现实困境和人生困境。这困境伴随着丈夫的创业失败、逃离北上广、出轨和成功。女性青春的消逝,妻子和母亲多重角色身份的交叉,以及女性对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纠结在一起,让她的人生变成了一部五味杂陈的悲喜剧。

四年前,张五毛用《公主坟》惊艳读者,北漂爱情被他写出了血色浪漫,青春被他写出了理想丰满,时代被他写出了蛮野彪悍。四年后,《春困》还在写那一代人,青春退场,生活平淡,他们逃离了北上广,逃离了曾经的理想空间。然而,人生是否由此就会迎来转机呢?人生在世,何处是归途,何处是家园?

ab044133f048273_size460_w574_h344

宋强、张五毛、徐则臣

徐则臣评价《春困》是一本好看的书,观点也许有失偏颇,但让人有痛感,书中描述的困境与现实中很多年轻人的困境是相似的。他说:“我们非常理想地认为在北上广一定会有机会,但这个机会是不平等的。很多年轻人被‘机会’两个字坑了,十年二十年过去后,一事无成,却离不开了。其实,不管是呆在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只要心安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春困》中的人物在结局中基本都想明白了这一问题,重新正视自己的欲望、能力和情感,也开始正视现实。徐则臣认为年轻人喜欢强调个人能力、希望能改变世界,但事实上,改变现实的个人是基于众多力量的权衡,所以一个人随波逐流也未必是坏事。

作为责编,付如初算是《春困》最早的一批读者,她认为张五毛通过对从北上广深到三四线城市、从公司员工到基层公务员的全面描写,刻画出了中国社会的纵贯线和横切面。在她看来,《春困》属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问题文学”,它提出了青春的野心与梦想被现实打败的问题,提出了人到中年的种种困境,提出了城市给梦想提供的包容性和空间感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社会如何城镇化、青年如何在城镇化中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文学和生活的关系的问题。

宋强则指出,小说存在一条线索上的问题,本意是站在50年后回望今天,但贯穿得并不彻底,到最后这条线莫名消失了,导致整体结构上出现了缺口。

面对赞美和批评,张五毛都表现得很谦虚。他始终把巴尔扎克那句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保护着自己心里的文学梦。而他去写公号,其实也是为了获得经济自由,从而支撑小说创作。

张五毛自己解释,“春困”这个题目囊括了他想表达的所有意思:“春”是个活力的字眼,是当下社会的趋势;“困”是说我们在向上走的过程中有很多精神困局。故事里主人公的某些命运,张五毛也亲身经历过:“我对北京充满了感激。我当过公务员,后来辞职来到北京。《春困》中的赵腾飞是有资源的,我自己没有资源和关系,北京对我们这些人有捡漏的可能性。但是我早晚会离开北京,只是需要一个契机。”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