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一流艺术家如何重构艺术的中华史诗

p3_b

《中华史诗图文志》冯远主编、朱虹子执行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6月版/880.00元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首次大规模以中华文明历史为主题的创作活动。被誉为中华史诗的这一工程虽以历史为题材,却非简单地图解历史。146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的美术大作,是5000年来中华文明与美术家心灵的交融。讲述这一历程和百余位艺术家创作始末的《中华史诗图文志》日前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用艺术“书写”中华文明史诗

对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冯远来说,从2017年初至今四卷本《中华史诗图文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献集》的出版,意味着“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在历经7年光阴后,终于可以正式画上一个完美谢幕的句点。

从立项设计、选题论证,再到组织实施,与专家组的协调,乃至与诸多艺术家的沟通鼓励……过去忙碌时光的种种片段纷至沓来。他在深感欣慰之余,亦思起2016年临近年终岁尾,工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国家最高文化殿堂中成功举办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交出令人瞩目的“答卷”的那一刻。

在专家组指导下,全国近300位优秀美术家历时5年创作完成,以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为脉络,从距今7000多年的南方河姆渡文化到1840年鸦片战争历史中,遴选出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明成果,凝练成146件技艺精湛、气势磅礴的美术作品,在国博以恢弘壮观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进行展出,向公众展示。

此次工程事关大国气度、文化自信,算得上是现当代以艺术修史的首次政府行为。在2011年,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工程立项并向全国征稿时,艺术家们就非常踊跃、竞争激烈。组委会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千余位艺术家申报的600件创作草图,经过专家的多轮评审、甄选,确定入围作品165件(最终选出146件在国博展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各占一定比例。可以说,这次创作吸引和凝聚了我国当代美术界最具实力的老中青艺术家全情参与,他们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文化使命感和创作热情;有的艺术家甚至为创作拼尽全力。而这一依托国家之力、美术家辛勤劳动和国博倾力配合的工程,亦树立了中国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新的里程碑。

用美术的形式讴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的精要选择颇为重要。该工程的历史创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震中介绍说,他们希望画家们通过描绘历代社会风情,创作出全面系统、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史诗的美术作品,表现一批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一批杰出历史人物,展现中华多方面的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成果。有些题材从文明史的角度应该选取,如《夏都二里头》在中国考古学史和中国早期文明史非常瞩目,此外还有《甲骨刻纹》《青铜文明》《科举考试》等题材亦如此,但很难表现。这给艺术家们出了不少难题。但从成果来看,他们均找到了各自契合的表现方式,用画笔刻刀,描绘出自己心中泱泱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

“工程的主要成果是呈现给大众的146件佳作,但这些作品背后还有成千上万件草图、笔记和无数个晨钟暮鼓、夙兴夜寐中艺术家的发愤忘食、笃志不倦的拼搏奋斗,蕴含着艺术家们为一件艺术作品的生成而推倒重来的果敢、数易其稿的执着、苦思冥想的煎熬、灵感突现的欣喜。”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美术史论家朱虹子认为,“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图像再现,而是要在完整、深刻体现历史内涵的同时,让历史与艺术实现富于创造性的交融。参与此次美术创作工程的艺术家无不广泛研读文献与古籍,深识远览,切磋琢磨,以致几乎每件作品都经历了涅磐重生的艰难过程。”因此,冯远担任主编,朱虹子担任执行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史诗图文志》,正是对该工程146件作品的生成过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实践全方位立体式记录与阐释。作为对此次创作工程的全面总结,也为未来相关创作提供可兹参考借鉴的经验。

重现艺术家创作心路

《中华史诗图文志》从多个角度将美术家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创作之路记录阐释出来,使之与工程成果的146件艺术品并置而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中华史诗图文志》共分4卷,凡78.8万字,各类图片1815张。前3卷以每件作品为中心,以创作札记为主线,每件作品构成独立单元,以记录每件作品的创作思路、过程和所遇到的曲折,辅之以作者简历、创作草图、相关速写、构思笔记、创作素材、作品主要局部图、作者工作照以及其他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图文并茂地记录作品的创作历程和艺术家的构思立意、创作手法、审美旨趣、灵感捕捉和精神追求,力图呈现作品从酝酿孕育到破土而出,再到精彩绽放的漫长而真实的样貌及过程。第4卷为工程项目结题报告、工程大事记、专家评论文章等。资深美术家、评论家的多篇文章,与工程作品实现某种观念对读与思想互鉴,也为未来历史画和重大主题性创作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美术界到社会各界的力量集结,能看到老中青三代一流艺术家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热情与激情、潜心创作精品力作的决心和信心。书中记录着专家不辞辛劳尽心尽力的感人画面以及醍醐灌顶的真知灼见,也保留了艺术家深入民间、走街串巷采风调研的身影以及数易其稿、反复打磨、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

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经验甚至是创作困惑,在书中真实地进行了表达。譬如创作了《科举考试》的吴绪经团队,自述其三次萌生退意,在挑战和困难面前,最终完成了作品。他形容此次大型历史画创作,是一次艰苦的艺术之旅,像一次闭关修炼。创作了大型历史画《贞观盛会》的孙景波为作画写了六七万字的笔记和日记,他将这一次绘制比作一场寻梦之旅,在不舍昼夜绘画驱逐疲倦感的同时,还要保持创作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有“鬼笔仙墨”美誉的宋雨桂为了完成《黄河雄姿》可谓是“玩命”,他在作画中经历了一场手术,医生告诉他要静养,但出于责任和担当,他不顾劝阻,毅然投入到创作中,用生命诠释艺术。

书中还有臂上绑着绷带却不误创作的前辈,有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的后生,更有罹患癌症却不弃画笔的强者;书中有为一个历史细节争执不下的矛盾、为选用何种技法思量再三的抉择,更有勇敢创新的探索;书中有对中国传统美术创作的坚持、对西方现代技法画风的借鉴,更有中西融合的努力;书中有历史画如何面对历史真实的思考,有历史画怎么面对当代的反思,更有通过历史画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自觉……朱虹子介绍说,这一切,都成为艺术家竭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和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创作的生动注脚。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工程相关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结束。冯远在8月27日于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的新书首发式上说,她应当形成开放的格局,吸引青年艺术家和美术家们用更多更好的历史画作品充实递补、置换或增色国家的文化殿堂,继续在中华文明历史画卷中留下当代美术家的光芒璀璨。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