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传承文化”

——从《守望传统的价值》看传统文化研究与发展

如果从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算起,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的学术历程已经走过了40年。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陈来鲜明的特点,正如他所说“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来新书《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陈来畅谈了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往事。这本书是他的思想随笔集,从他1994年到2018年有关传统文化的阐释文字中采撷出的经典片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血脉,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其中学者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来不仅勾勒了几十年中华文化的特点,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富有创建性的阐发,展示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脉络,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传统文化研究的走势。

好学深思与心知其意

1978年,陈来实现了两个跨越:一是从工科到文科的跨越,二是从工农兵学员到研究生的跨越。这一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师从张岱年、冯友兰先生,开启了真正的学术研究的历程,并在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哲学博士。

在《守望传统的价值》一书中,陈来说:“我能够做出成绩来,最重要的还是继承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研究方法,即冯先生强调的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张先生强调的对原典文献的深入解读与还原的精神。”

跟随中国哲学大家学习,无疑是宝贵的学术经历。张岱年先生是陈来的专业导师,他强调“好学深思,心知其意”,陈来将其称之为“八字真经”。在陈来眼里,自己作为张先生的学生,所学来的方法就是这8个字:一方面对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掌握其原来的意思;另一方面,要用清晰的逻辑分析方法把它一层一层讲出来,不能囫囵吞枣,说得糊里糊涂。这种清晰的逻辑分析方法在中国古代叫做“辩明析理”。

与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因缘则是毕业之后。1985年,陈来博士毕业,系里安排他给冯友兰先生当助手,一直当到1990年冯先生去世。对于这段经历,陈来怀着感恩之心,因为“给冯先生做助手实际上就是向老先生学习的过程,这段学习时光是很难忘的”。

据陈来回忆,1985年他见到冯友兰先生的时候,冯先生眼睛已经不太好,看线装大字本也要凑近了看,到1987年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当时,陈来主要协助冯先生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如果有新写好的章节,他便拿回家看,待下次再去时跟冯先生讨论。比如关于“有无之辨”的问题,冯先生就接受了陈来的意见。

陈来对此总结道:“对中国哲学的解读、诠释等最基本的技术方法,都是张先生教的,我也自觉按照张先生的治学方法去做。后来进一步提升治学的眼界、胸怀,以及看问题的高度,不是在课堂上能学到的,是我给冯先生做助手这几年学到的新东西。”

让陈来印象很深刻的是1988年,他请冯先生给自己命字,冯先生欣然应允。过了大约两个月以后,冯先生的另一位助手告诉陈来:“老先生给你写完了,写得很好。”给了他两页半很薄的400字稿纸,上面还印着“北京电车公司印制”。

这个字是“又新”,出典在《大学》,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往来”在《周易》里是一对哲学概念,“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来”概括地讲就是“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冯先生认为,以“来”字为名者,应以“又新”为字。这篇名为《为陈来博士命名为又新说》的文章,冯先生是用古文来写的。“中国古代有命字的传统,命字不仅要与其本名有关联,传统的儒者还要把对被命字者的德行与未来人生的期许包含其中。所以古代大儒如朱子、王阳明的文集中都有很多字序、字说,都是他们给学生命字时所写,以说明如此命字的道理。近代以来,这一类文字已经很少有人注意了。冯先生对传统很熟悉,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冯先生晚年一篇上佳的文字。”陈来说。老一辈学者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可见一斑。

在其后的学术生涯中,陈来又把自己吸收的学术营养传授给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进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是陈来,他记得入学后,陈老师就讲了“八字真经”,这也成为哲学系学生们严守的治学方法。第一学期,杨立华上陈来的课,“课上主要研读中国哲学经典文献,对我们是特别基本的学术训练。这种研读不仅包含了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经典的方法,更是对往圣先哲哲学精神的探索。”杨立华说,一学期课上下来感觉自己入门了,对“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有了某种领会,抽象的领会正是在具体研读中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这让他受益良多。

学术的传统就这样传承着。

见证传统文化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陈来接受了一些媒体的访谈。彼时,市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国学热”也在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对待传统等问题日益凸显。陈来在访谈中指出:从远古到今天,要追溯、检讨中国文化与儒家哲学的不解之缘,进而探讨现代文化问题对儒家文化传统的挑战以及儒家传统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意义。在他看来,利用固有的文化资源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是良性发展和建立秩序的共同需要。而传统也有创造性转化的问题。“传统人文精神中有其精粹的一面,也有其不适于社会发展的一面,所以对它既要有传承,又要有转化、创新和调整。”

在《守望传统的价值》书中,类似这样的剖析还有很多。在学术领域,陈来的“朱子未发说”“仁学本体论”“仁体和用”“多元普遍性价值”等都令人耳目一新。但专注于专业研究的同时,他一直对儒学的现代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坚信中华文化的价值、优势,积极回应海内外思想文化界的挑战,守护、阐发、弘扬中华文化。陈来表示,专业研究固然重要,但这些随笔,以及为应对社会现实而发出的声音,也能见证40年来传统文化思潮的变化。“今天,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继续不断地保持改革开放的求知精神和学习心态,不自满,不停步。”他说。

“对于中华书局来说,《守望传统的价值》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在40年中国文化各种思潮激荡的过程中,陈来从来没有缺席,他利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来应对、发声,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这本书实际上是近年来他对传统文化的各种问题做出的回答。”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认为,在当前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正在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文化复兴的根基,这个过程中,陈来作为资深的传统文化研究者,对与传统文化有关现象的表达,十分重要。

“在这本著作中,我们看到本末、体用、内外这3方面都是贯通的。不能把儒家哲学理解为已经过去的、有体而无用的思想,而是在古代有古代的体用,在今天有今天的体用。”杨立华说,陈来新著《守望传统的价值》是一本贯通本末的书,有对价值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对这个时代道德滑坡、功利主义对人侵蚀和影响等问题给予关注。而他另一个重要感受是哲学工作具有多个层次,但至少有两方面的责任——价值的守护和传播。在守护价值的同时对其不再适应时代表述的部分加以调整。

在生活中自觉传承创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共识度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和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在引导人们把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不自觉传承上升为自觉传承。

在陈来眼里,人们每天都在做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只是日用而不觉。当代生活形态减少了和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具体载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自觉把古典精神世界显现出来,进而提供给广大人民,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更多的选择。”他表示,在生活中传承文化,最核心的就是传承优秀传统价值观。与读经、吟诵诗词、学习书法相比,这是根基性的精神传承,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当前,人们关心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如何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库》《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书中,陈来用一系列文章充分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今年两会,陈来在政协大会发言中指出,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文化自信不只是党和国家决策层面的事,也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事。然而,文化自信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而言,并不是自然就有、生来就具备的,而是需要“培育”之功,他呼吁要把“培育文化自信”作为教育理念。

不同的平台,有着相同的责任和情怀。传统的延续依赖于诠释,而诠释总是反映着时代的新变化、包含着新发展……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