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麻国庆 朱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2741

内容简介

本书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纳入人类学理论体系下进行探讨、对话和反思,并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文化行政、保护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等都被纳入了探讨的范围。

本书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开放性的视野,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等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系统探讨,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作者简介

麻国庆,男,1963年生于内蒙古,曾就读于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校,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民委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二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代表性著作有《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永远的家》《走进他者的世界》等。

朱伟,男,1983年生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人类学理论方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深刻认识,并发表论文多篇。

选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从国家的文化实践转向学术研究的概念,其间虽有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文学和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但其研究仍是在各学科的专业传统之下进行的,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观的理解;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试图系统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但却囿于国家化的话语体系,其研究成果往往成为对文化政策的解读,而缺乏基于底层社会的、人文的情怀。

有鉴于此,笔者从“概念”“田野”“文化特征”“文化行政”“保护实践”,以及与“社会主义新传统”和“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等多个角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纳入人类学的视野中进行梳理;而本书所展示的内容,与其视为人类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某种探讨与对话,毋宁认为是人类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观照。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本书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纳入人类学这一学科理论体系下进行探讨、对话与反思,人类学的各种理念贯穿其中,如“自我与他者”“大传统与小传统”“整体观”,以及文化的“表达与文法”“中心与边缘”“生产与再生产”等等。在理论提升的同时,也未忽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文化行政、保护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等都被纳入探讨的范畴。

二、本书的研究具有相对广阔的、开放性的视野,笔者的研究思路并未局限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界定,也把一些新的概念和主题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问题等。这些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系统探讨,而非具象化为某种文化形式,也不是学界与国家话语的“各说各话”。其实,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的观照,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戴佳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