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文集”在京首发

1

《此时此地》,(美)保罗·奥斯特、(南非)J.M.库切 著; 郭英剑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J.M.库切是来自南非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影响了无数作家的创作。6月8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京举行“库切文集”首发式,以及文集首部作品《此时此地》的读书分享会。

《此时此地》是两位世界级作家,拥有无数粉丝的作家J.M.库切和保罗•奥斯特三年间的通信集。活动嘉宾是外国文学专家陆建德和青年作家蒋方舟,两人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在两个小时内分享了书中的精彩片段和关于文学的精彩见解。

《此时此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库切文集”的首部作品,这也是本书在国内首次正式授权出版。

灵魂的交流与碰撞

陆建德和蒋方舟在本次活动上是第一次见面,但文学和库切的话题使两位嘉宾的交流充满默契。蒋方舟是库切的忠实读者,并且通过自己的推荐,使非常多的年轻读者接触到库切的代表作《耻》;而陆建德不仅为库切多部书撰写过序言或评论,更到库切家中做过客。

这正如《此时此地》的两位作者之间的关系:J.M. 库切是来自南非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影响了无数作家的创作,代表作有《耻》《等待野蛮人》等;保罗•奥斯特是来自美国的著名小说家,是村上春树的偶像,代表作有《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等。

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风格颇为不同,库切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南非社会,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强的指涉性;而奥斯特作品多写纽约,描述的是都市人的生活状态。

而这两位作家竟有交集,似乎颇让人意外。事实上,他们真正的交往开始于2005年,当时奥斯特请库切为自己编纂的贝克特文集撰写序言。到了2008年,奥斯特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文学节上和定居那里的库切见了面,真正成为了朋友。之后,库切向奥斯特发出邀请,约定两人通信三年,话题不限。事实正是如此,这本书的包含了友情、人生、文学、艺术、生活、经济危机、战争、体育……无所不包,无所不谈。两人的交流绝没有客套,意见不同时两位作家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对谈的对谈

两位嘉宾谈论了很多通信集中库切和奥斯特涉及的话题。

话题从本书的体裁文学通信开始。

陆建德说,两位作家选择写信或者是传真交流,因而他们的交流之间有延宕,虽然时间速度慢一些,但是其中有一种特别的亲密感。蒋方舟分享道,即时通信让我们有很多退避的方式,但书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太能够逃避的表达方式,对方诚恳的、洋洋洒洒的叙事,会要求我们认真回答。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两位嘉宾就体育、电影、英雄主义,甚至以色列问题等等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其中,关于动物权利的话题两位嘉宾交换了很多意见。

动物权利是作为素食主义者的库切经常在小说中体现的情节。蒋方舟说,我们如何对待动物其实意义不限于动物,而是体现了我们如何看待与我们不同的、更为弱势的群体。

陆建德总结道,人是世界的中心这种想法过于强了以后,会对其他的物种采取居高临下的措施,甚至把它们作为一种低下的工具。真的要跟世界、跟地球和谐相处的话,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动物的权益。

最新小说近日上市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马博介绍说,《此时此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库切文集”的首部作品,这也是本书在国内首次正式授权出版。

近两年,人文社签下了J.M.库切的全部重要作品,包括通信集《此时此地6》、三部文学评论,及十四部小说作品,这些书将在“库切文集”丛书中陆续出版。

据介绍,文集中小说包含作者的“自传三部曲”、1999年获得布克奖的代表作《耻》,以及最新小说《耶稣的学生时代》等。

即将出版的《耶稣的学生时代》是库切上一部小说作品《耶稣的童年》的续篇,继续讲述一名叫作大卫的神奇少年的故事,是一部极富哲思又在情节上颇具张力的小说,小说由知名译者杨向荣翻译,将于近日出版。蒋方舟评价说,这本书像是库切沉入思考的水底后,呈现出水面的涟漪。陆建德认为,书名暗示了库切和西方整个大传统的对话,而故事的内容则或许是库切对一种既定的文化和共识发出的挑战。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