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我为什么要写《二条十年》

1576203468901

12月7日,适逢大雪节气,却赶上寒冬里难得的大晴天。下午两点过,位于王府井的言几又书店就陆陆续续迎来了参加《二条十年(1955—1964)》读者见面会的热心读者。

三点,近百位读者齐聚一堂,聆听赵珩先生讲述这本书背后的北京故事。作为嘉宾出席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刘芳菲、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也作了精彩发言。现场气氛活跃,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二条十年(1955—1964)》是赵珩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追忆自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东四二条的十年生活,为那个时代的北京留影和画图,虽然写的是一地一城,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遍发生的历史变迁。

1576203496675

赵珩先生首先跟读者分享了他创作《二条十年》的缘起和初衷,强调这书是基于自己的一个私人的记忆,但所写内容全部都是真实的,没有丝毫虚构。1955年至1964年,是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初期阶段,由于家世背景特殊,赵先生有机会接触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人和事,按他的话说:“写《二条十年》的初衷,大抵是想记录些过往的旧事,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却对人生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感悟。个人的人生,仅仅是社会变革大潮之下的一段小插曲。社会的演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命运。无论个人有着怎样的人生与背景,在大时代的变迁之中都是小人物,都会随着社会俯仰沉浮。我只想搜寻脑子里关于这十年尚存的一些记忆,真实地描述我生活过的那些日子,给曾经的那个时代留下一些民生百态的光影。”

接着,赵先生又谈起了王府井所在地的历史变迁,当年曾经有哪些名人居住在这里,并回忆小时候对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的印象和记忆。他认为北京这七十年的变化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变化,有时候是你不太察觉的。同时也提到,没有太多人写过五六十年代,似乎七八十年代关注的人更多。虽说赵先生自己研究北京文化、写北京故事,但他却不太赞成京味文化的提法。他认为今天将京味文化定义成了市井文化,但是北京文化不完全是市井文化,所谓的京味,把北京文化狭隘化了。

再就是关于老北京的提法,赵先生也有些异议:“北京是一个流动的城市,是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的。朱家溍先生不是北京人,是浙江萧山人;王世襄先生不是北京人,是福建闽侯人。像当时画坛领袖,陈师曾是江西人,姚茫父是贵州人,陈半丁是浙江绍兴人,这些当时在北京画坛的代表人物,几乎没有北京人,但是他们代表北京这个阶段的艺术。徐悲鸿、齐白石也不是北京人,齐白石是湖南人,他能在北京生存下来,实际上有很多人对他是有所帮助的。所以我觉得整个的北京文化,是由一种多元的文化所构成的。因此我说呢,北京从来没有必要排斥外地人,因为一个没有人口流动的城市,就没有城市的活力。”

1576203516046

北大的唐晓峰教授专门研究城市史、近代北京史,他却先从文学的角度,点出了这本书的故事轴线:“一个淘气也有才气的小男孩和几个老太太”。同时点出“林妹妹”就是本书序者吴丽娱老师(赵珩先生的夫人),序言里描述的青梅竹马、二人初见情景即是注脚。这一解读引来了读者的会心大笑。接着,唐教授又从专业出发提了几个问题,如大宅院的分割居住,二条七号院北门外是什么、有没有后门,以及四合院民居中广亮大门有没有门联等问题。并从历史研究的高度,点明本书前半段记述的赵先生的曾伯祖赵尔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提拔张作霖所带来的影响近代历史走向的重大意义。

1576203524655

央视著名主持人刘芳菲老师是赵珩先生的忠实读者和朋友。她提到与赵先生结识是源自赵先生做过她节目的嘉宾,由此经常向赵先生请教。她对这本书以及赵先生的概括相当精准:“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经历者,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描述下来。有的艺术家会通过绘画,摄影家通过照片,但是赵先生完全是用最基础的文字,用他的笔触,用他细腻的情感帮我们描述出了他所经历的时代。”同时也认为赵先生写的这些书,会给今天的年轻人一些新的启发——如何看待世事,看沧海桑田的变迁,看待文化的传承和北京城的故事。这一点也获得了现场读者的认同。

1576203543116

中华书局徐俊总经理则首先回溯了中华书局与赵家的历史渊源,赵珩先生的父亲赵守俨先生曾担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始终负责并实际主持了“二十四史”与《清史稿》的点校工作。他说:“其实我跟大家一样,是赵先生的铁粉。由对中华书局的前辈赵守俨先生的敬仰,不断地通过现在的赵珩先生去理解赵家,理解与中华书局日常工作中的关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北京城。”他认为《二条十年》确实是赵先生非常不一样的一部著作,是一种个人史的写作,能把所处的时代及各种经历这么细腻地写出来,近年是少见的。所以这本书能获得深圳读书月今年的十大文学好书,他丝毫不觉得奇怪。最后,他对赵先生将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交给中华书局来出版表达了感谢。

嘉宾发言之后的读者互动环节,赵先生又回答了有关北京历史文化、胡同名人故居以及历史地理变迁等问题。有读者提问:“现在的北京城和以前的北京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赵先生的回答充满感慨:“我觉得旧北京城和今天最大的区别是一种安静,这个安静还不完全是一种声音的安静,这个安静是一种城市中的静意,或者可以称为安谧。我们今天是一个信息社会,受着各种各样外界东西的干扰。那个时候的北京人过着一个慢节奏的生活,生活非常慢……”

既然回不去“从前慢”,不妨打开《二条十年》,跟随作者细腻的笔触,通过文字去感知那个年代和氛围。

二条

《二条十年》(1955—1964)

赵珩著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9787101139679

56.00元

本书是赵珩先生的新作。作者追忆自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东四二条的十年生活,为那个时代的北京留影和画图,虽然写的是一地一城,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遍发生的历史变迁。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家事,从曾祖一辈到祖父定居北京讲起,回忆家中老辈亲人、个人少年时光以及周围的生活场景(隆福寺、王府井、东安市场等)。下篇主要描写家中往来的亲友、学界师友(如宋云彬、贺次君等)与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张君秋、溥佐、奚啸伯等),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层人物的生活侧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字具有特别的表现力,描摹场景、刻画人物、记叙事件都有独到的功力,令人读之不忍释卷。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