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目送》:我们的慈悲从何而来

说真的,这是我初次接触龙应台女士的文字。尽管我知道她与她的那支“最犀利的笔”,在台海两岸乃至全球华人世界,享有颇为嘹亮的声名,但阅读《目送》,确是我本人首回领教她的文笔。

假若照旧沿用“犀利”这一语汇,用以概括《目送》的风格特征,那显然是谬以千里。“犀利”之于散文文类,其典型实例当为鲁迅杂文一路,单刀直入,一针见血——所以鲁迅本人以“匕首”、“投枪”喻指;而《目送》却是情深意长,千转百回,似水缠绵,余音袅袅,可归属现代汉语文学之《背影》(朱自清)一路散文谱系,能用“挚情”一词,聊作归纳、勾勒。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委实如此!《目送》之扉页题有“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而其书写之要确是亲情,所涉不惟父母长辈与同辈兄弟,也有自己的子辈——实际是三代人之间的骨肉亲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目送》是集子中的一篇,龙应台将它置于全书首篇,且以它作整本书名,于此可见它在她心目中的分量,也昭示了此散文集亲情抒写的基本主题。

究其底奥,“目送”,不只是某种特定的视角与眼光指向,也不只是某种身体姿态与身体关系,其有更深邃的蕴涵:它是一种难舍的牵挂,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关切,就是有痛也痛在一起——它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纯情胶着。“目送”的场景,总是生命与生活中最动人的片断,分离过程中表达出万般牵挂,即便忧戚,也呈现着人世的温情与美丽。在一个存有种种缺陷的世界里,亲情或许是我们最完美的家。自然,对于亲情的感受与体认,需要阅历,需要人生经历的累积,甚或需要对人生曲折的体味与痛定思痛;即如龙应台女士本人,只有人到中年,行至人生中途,送老抚幼之间,更深切地体验着亲情百转千回的个中滋味——方才写得出《目送》!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望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记叙自己最后送别父亲,她有些猝不及防,父亲仙逝引发她内心的“生死大问”,也激发了她对亲情与生命的自觉认知。在死亡的背景上,生命既显得脆弱也因此而获得意义,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亲情,则成为最温暖的存在。《目送》集里对母亲的叙写,实为最感人的文字与篇章。“她手背上的皮,抓起来一大把,是一层极薄的人皮,满是皱纹,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这是年迈的母亲,她渐渐失忆,其实是记忆回复到老旧的过去时光,却一片散乱,就像一堆陈年照片,搅和一起,无法整理成册、串联成珠。龙应台叙写自己如何与失忆的母亲交流,陪她散步,领她回老家,帮她修指甲,替她梳头……点点滴滴,细细碎碎——她知道:这是她自己“目送”母亲的过程!

龙应台没有因“生死大问”走向形而上的抽象哲学建构,她面向世俗的日常生活,面向平凡的生命与人生。她在身边的俗世,寻觅生命在“向死”行程中摇曳着的无穷意义与无限美丽,从而实证着普泛生命的价值。亲情,是她抒写的诗意——她由“生死大问”,领悟了生命诗意。而必得注意的是:在她笔下,亲情实际越出了家庭与血缘范畴而具有某种普世意义,在她对“老伯伯”、对钟点工等所有笔涉人物的书写中,实在可见生命对生命的真挚感动——类同亲情;即便是一只杜鹃,那“苦啊——”的啼鸣,也牵动她的忧戚,挥之不去!亲情,就像某种特殊的酵母,将生命的温暖诗意化开来。

于是,我就在她的文字中,读到了——慈悲。我相信,拥有慈悲心怀,是生命的大境界。

相关链接: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1983年回台任教。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文风锐利,震惊台湾文坛,被称“龙卷风”。另著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等。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