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国企备忘录》以“备忘”点击热门改革话题

《国企备忘录》;中央电视台《国企备忘录》栏目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中央电视台从2013年1月21日至26日播出由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6集电视纪录片——《国企改革备忘录》,热播已近尾声,该记录片的播出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此前,在去年12月12日,在“201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盛典系列论坛:国企的承担与突破”上,已经预热地举行了《国企备忘录》的首发仪式,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及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魏地春为《国企备忘录》揭牌。

当前,发达国家经济体举步维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极为关键的特殊时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倍受世界关注,而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中之关键,更成了国内外各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国企改革备忘录》的播出是恰合其时,正合时机,因而,引发热播,激发热议。

在世界经济史上,或许很难找到像中国国企改革如此引发关注和热议的经济体制改革了,不仅经济学界分化为各派为之热烈争论,企业界老板、高管也高度关注,就连普通民众也热情地参与议论。长期以来,对国企的看法大相径庭,赞誉者说:国企维护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稳定局势,是国民经济生活基本稳定的必不可少的保证;非议者言:国企占据了垄断的制高点,坐收渔利;国企占住了“母乳”,不管风吹雨打,都能养得肥肥的,而让众多的民营企业讨着“米汤”喝,步履艰难,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自苏联解体后,原来实行国有体制的一些国家,纷纷实行企业私有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举得越来越高,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则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好像凯恩斯的魂魄又“穿越”回来了,国家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又受到青睐,如今,全世界都在争论,到底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可以抵御危机,私有化好还是国有化佳?国有经济究竟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中国国企的改革问题看来就是亚当•斯密和凯恩斯同时活过来,联手来解决都未必能搞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央视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关于探索中国改革问题的切入点,而且,《国企备忘录》的话题是从历史讲起,它对国企追根溯源,直面国企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人和具体事,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将“国企”这个类型化概念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生活、那些理想、那些曾经的摸索,具体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带着观众去回顾、感受和思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尝试、追寻和探索。

制片人姜诗明坦言:“历时近半年的长途跋涉和探访,我们以真诚的态度,平和理性的精神,探访了一段我们过去看到想不到,现在想得到却又不易看到的,这个领域、这个群体的一面,可谓一言难尽,留下这个并非完全的备忘,期待引起大家的思考,就像主题歌《征途》里表达的,我们是怀着一种对信念的虔诚在创作。”(参看2013年1月23日《搜视网》

《国企备忘录》以《追根溯源》、《浴火重生》、《光环之下》、《血脉相连》、《逐梦全球》和《行思行远》六集的生动、具体、感人的故事,力图全面地展示国企改革走过的漫长、艰难的路,追思探索的经验和回忆成功的业绩。

中国国企改革在争论和探索中已经走过了三阶段。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前进,走过山,趟过水,上过岸,但走到现在依然是有喜有忧。在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企改革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起到1992年结束,当时的目标是实现“松绑”, 让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这即是所谓的“扩权让利”。当时,计划体制模式内的国企改革也仅限于国企自身经营权的放开,在价格双轨制背景下国企是改革排头兵,国企经历了阵痛,而且,1986年起,开始有国企被正式宣告破产。1988年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在第二阶段,国企改革进入了市场经济转轨期。1993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企迈开了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步伐,直到2003年,国企改革所努力的目标是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具体的改革过程是艰难的、痛苦的,兼并破产试点与股份制改革的实施,“万千百十”计划(万家企业清产核资、千家企业改制、百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几个城市兼并破产试点)的果断推进,国企改革真正进入实质性改革阶段。到1999年,对国企进行战略重组与结构调整也就顺理成章了。此间有全国18个大城市的国企破产试点,而1994年《公司法》的通过从法律上明确了国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企向市场经济转轨提供法理依据。

在第三阶段,国企改革朝法治市场经济体制迈进。2003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掀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崭新一页,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企与私企并重的国民经济发展”。国企改革上升到国资的层面上,针对国有资本的运营、管理与进退从国家层面进行改革。此时,国企没有超越其他市场主体的地位了,在政策视野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拥有平等的市场地位,而且,国企的收益规定为非利益集团的收益,全民共享国企收益。2004年《宪法修正案》、2003年《物权法》保护私有财产及其权利的规定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这为国企改革的深化提出了更严峻的课题;国企改革进入了真正的攻坚阶段;2009年《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通过为国有企业确立了法理地位,国企改革正朝着“法治下的市场经济”迈进。

国企改革走过了一段历程,其步伐也是坚实的,但是,现在正进入一个最为艰难的时期,可以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不仅宏观管理体制的革新进程非常艰难,而且进一步的改革将触及到利益集团的利益,诸多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当前,国企改革的深入至少有以下的四个大难点:

其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共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最为尖锐的问题。从1993年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任务开始,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年年都没有停止过。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改变了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局面,并以2008年通过的《企业国有资产法》为重要成就,明确了其国企的“出资人”角色。明眼人都知道,改革进入到这一步,国资委的定位就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其尖锐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产权所有人、出资人和经营人与监督人的关系。

本来,国资委应当是“干净的出资人”,法规很明确:“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有政府的独特授权,有法定的出资人法人资格,当然是仅能履行出资义务,它代表的是作为所有人的全体国民在投资,责任在规划、操作国有资本的进退并负责国有企业的经营;它通过法律制安排、市场方式与资本管控,严格地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把企业的具体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从宏观的决策来看,这是科学的,但是,在具体的改革措施、贯彻的方式、实施的步骤方面,却至今尚没有形成共识。而且,在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依靠资源配置的优势在某些行业领域形成了垄断,例如通信、石油等行业,国企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不仅难以进入这类行业,而且无法与这些大国企进行真正平等竞争。虽然早在2007年我国就通过了《反垄断法》,可惜的是,垄断国企对资源的排他性占有、高层员工高出社会一头的收入福利待遇、经营的行政化低效率与产品服务的低质高价现象不仅没有消除,而且有愈演愈烈趋向。《反垄断法》难以限制国企的垄断,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发展,民营企业不知道还有没有路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大众骂国企,不能不说也有其合理性。

其二,国企公司治理结构依然杂乱繁复

国企要面向国际市场,增加竞争力,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大力改变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现代的公司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如果不完善,竞争力就不强,效益也不可能高,也不可能真正地保护股东权益。但是,改革推进到了现在,许多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依然处于混乱之中,大量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在构建现代公司制度方面进展缓慢,一些国有企业与一股独大公司依然沿用着旧的管理体制,行政色彩浓厚,其董事会制度、股东大会制度形同虚设。相当一部分国企尤其是国有独资企业与独资公司未能真正地实现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型。这是国企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极大的难题,也是国企改革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尚未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妙策。

其三,国企薪酬制度日益倍受非议

国企的薪酬制度改革是非常大的难点,国企高管的高薪酬一直备受争议。大部分国企的人事制度还是干部制度,国企高管既是行政官员又是企业高管,身兼双重身份,高管薪酬过高而一般员工薪酬过低,多数国企存在着劳动力价格的双轨制,没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这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怪胎”现象,这也是造成国企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本来,薪酬制度的设置应该是一种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公司的效益,但是,当前国企的改革未能形成薪酬的激励机制,其高管薪酬设置沿袭着行政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去甚远。国企负责人的任命与免除来自于行政命令,与公司的效绩基本没有关系,薪酬是因行政级别来定的,这与现代企业制度是矛盾的。

其四,国有资产的流失未能受遏制

国企是国民共同拥有的企业,国有资产是人民的财产,本来,国企改革应该是朝着全民共享国企收益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实情况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的流失似乎越来越严重,这与薪酬制度一样,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问题。20世纪后期,伴随着国企兼并破产重组改制的浪潮,一些优良国有资产被“贱卖”给私人,这被民众喻为是“拆社会主义墙角”,这实际上是由于以“人治”的方式来管理公司所造成的,外部购买者利用内部特权管理者的寻租行为实现低价买入,内外联手侵吞国有资产。很多国企的改革并没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而是采取官商勾结,内幕交易、操纵价格、虚假评估等等一系列闪转腾挪的手段倒卖国有资产。这既不符合法治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符合全体国民股东的根本利益。当前,如何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国企改革的另一大难题。

从这些难点中不难看出,国企改革确实面临的最为重大的转折点,国企的发展和改革可谓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退,绝不可能;进,将面临着史上最为尖锐的经济改革难题,当然,退已是绝境,进是唯一的选择。但愿央视的国企“备忘”能有助于国资官员、管理高层、企业高管、民企领袖能多多思考,集思广益,探索出一条国企发展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