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一本畅销书《发现之旅》,该书因其细致、写实的图片,典雅、质朴的版式,以及精美的印刷而受到读者的好评。在这个前提下,延续《发现之旅》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从表面上看,《发现之旅》讲述的是一些探险发现的故事,给人一种猎奇,但是实际上这本书给我们展现的是在18世纪地理大发现和帝国殖民扩张的宏大背景下,身为科学家抑或博物学家如何记录发现之地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和鸟兽草木。在当时,发现并展示新物种成了欧洲上流社会的时髦,同时也使得博物学家站在了时代的浪尖上,同样,它也间接促成了博物学的繁荣。从这个大的角度来看,那些精美的图画,便是博物学家为了展示自己的发现请画师或亲自画的科学画,而书中的一个个探险故事,就是博物旅行、博物发现的片段。
有着悠久历史的商务印书馆,和博物有着不解之缘。在1920到19440年代,商务印书馆有着丰富的博物学出版经验,涉及辞书、教科书、普及读物、学术名著、图谱手册等众多门类。现在汉译名著里面的达尔文的作品,就是当年流传下来的。
作为现代出版,能否重拾博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如何从新认识博物学,需要引入新的视角和新的选题眼光。
在选题准备方面,我们对著名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中国的户外网站(绿野、磨坊)进行了调研。此外,我们对国外出版社、国内出版品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自然文学是一个专门的学科门类,我们还拜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出书单。我们要做的是开辟新的选题,获取新的认知。争取达成一个境界:商务的博物系列便是经典。
自然是一个大话题,因此,我们不盲目相信推荐,而是对内容进行判断,判断的标准很简单:能否引起大众对自然的讨论、研究与思考。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介绍知识,而是在内容上能否提升到探讨人和自然如何相处。所以,该选题的形成是通过国内和国外两个渠道同时进行的:
一是对专家的书单进行筛选,从而降低大众对博物对大众的认知。
二是对豆瓣进行查找,开发本土的年青作者,他们才能引领我们未来的作者方向。因为新的领域需要结合新的力量,这样才能有生命力,出版的图书也能持久。也能形成固定的人群,并实现品牌认知。
三是对榜单进行筛选,发掘未开发的选题。比如,我们对《科学美国人》在20世纪末开出的“影响20世纪的100种图书”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先选出和博物类相关的书籍,然后把内容简介和作者简介都翻译出来,再进行探讨。
通过筛选,我们确定了现有的出版框架:“自然文库”收录博物新知、博物经典,其标准是能促使人们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如《看不见的森林》、《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自然感悟”发掘国内优秀的博物作品,内容上以文学性、知识性相结合为佳。如《时蔬小话》、《南开花事》。“自然雅趣”以精致的开本和精巧的形式,展示自然博物之精妙,展示博物者的实践。如《怎样看到鹿》、《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自然观察”面向青少年的博物,关系到我们的未来,也关系到产品线的生命力,因此引进日本或中国台湾的优秀博物科普作品。如《自然老师没教的事》、《爸妈必修的自然课》。
要创造出一个品牌,除了不断有好书出现外,还要让读者有期待,要了解他们的需求,要有针对性的出版。如何接触读者,仅通过网络留言或评论是不够的,你要到他们中间去才能获取最真实的想法。作为一个出版机构,除了微博微信的渠道外,还需要有线下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发现读者群在哪里,他们对于你的选题或图书的看法是怎样的。
因此,当我们有了一批作译者队伍时,讲座是进行沟通的最好形式。因此,我们计划在涵芬楼举办一个月一期的“博物文化”讲座。为此,和豆瓣的团体“自然笔记”合作,由出版社提供场地、提供创意,将我们的理念通过专家的讲座,通过自然笔记的渠道直接传递到读者。这种借力的形式,可以让我们在短期内获得有针对性的关注,也为我们的自然文库品牌打下一个基础量。
因为博物是一种知识和行动相结合的文化,所以它提倡实践,所以如何在讲座中突出实践的特点,便是“博物文化”讲座与一般讲座的不同之处。一般是就一个题目,专家讲和践行者分享相结合。此外,还增加了自然礼品的交换环节。植物标本、饲养的小动物、自然收集物(一块石头、一个精巧的鸟窝、各种球果)都为讲座增加了博物学的要素。至此,讲座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形式,变得更接地气,沟通也变得顺畅方便。
此外,读书会及自然探索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在不定期参加读书会外,还联合博物团体结合讲座推出博物书单,逐渐树立权威,以获得认同。
博物需要实践,需要走到自然中,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项目,因此,在时机成熟时,我们还推出结合书本知识的自然探索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发现新的作者,抑或新的方向或选题。
有了品牌,有了认知,有了粉丝,这样的一个产品线才有活力和生命力。出版无止境,探索也无止境。自然博物类,还有还多领域等着我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