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2012年1月上市,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至今共印刷10次,共计12万册,总销量已超过11万册。
策划人说 全方位包装“美”概念
2012年,国内类似《发现之旅》这样的科普读物并不多,但《时间简史》、《昆虫记》等科普图书的出版,也让读者对高品质科普书有了一些市场期待。有读者将这本书与《世界最伟大的四大图谱珍藏》、《奥托手绘彩色植物图谱》相比较,上述两本图书为图鉴,都是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工具书。而《发现之旅》最大区别在于:它兼具欣赏、历史和科学价值于一身,汇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300余帧精美的珍藏画作,是视觉上的一场饕餮盛宴。因此,我的任务是把它包装成为“360度的美书”。而“美感”也是它与市场同类品最大的不同。
在突出“美”这个卖点时,最有效的设计是在腰封上放置了《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句话: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我们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制造话题: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很难让人刀下留情”的美书,准确引导了读者的购买行为,并且这种引导具有重复消费性:让读者一次性购买三本书:一本送朋友,一本珍藏,一本用来装裱。
设计师说 做出电子书无法替代的质感
我们最初看过市场上的同类科普书,图片精美的较少。尽管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接触电子阅读,但仍然有一部分读者对于纸张的气味和印刷色彩有要求。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部分读者在翻阅中感触到电子书无法替代的质感和韧性。
我国台湾版的《发现之旅》由于受图书开本限制,多数图都比较小,很多画稿上的细节无法看清楚。于是,策划编辑找来了英文原版,大画册,图片能清楚地欣赏个过瘾。结合这两个版本的利弊,我选择了一个介于画册与普通16开之间的版本。这应该是我们当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封面设计经过很多稿,漂亮图太多,由于都是在不同层面表现书的内容,取舍很难。最后经由编辑部集体评选,顺利确定鹦鹉图方案。设计外封时,我把那只惟妙惟肖的鹦鹉和那个年代特色的植物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书名也只是简单排列在树叶之间,尽量避免了繁琐、花哨的形式。内封用纯白色做底,一张航海手稿,大量空白。内文选纸,最先放弃了画册的用纸,虽然印刷还原色彩非常好,但纸质反光、冰冷,缺少人文气息。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很多适合印四色而且涂层很漂亮的纸,考虑到这本书里面的画作和手稿,为了还原质感,特别选择了一款不太白亮并且不带涂层的纸张。最终打样出来效果很好。有趣的是,基本上每次打样回来的稿子,都被编辑部和设计部的同事哄抢一空,装裱在相框里。此后,不少读者反馈,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有这种“想要装裱起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