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说北大》
(点击试读)
侄儿杨虎是北大的一名青年教师,闲暇之余和同事兼同乡严敏杰老师写了一本《微说北大》。侄儿寄书的同时,特叮嘱我读后写点文字,并言我是北大家属,对北大有感情。惶恐之余,唯恐自己文笔拙略不能胜任,多多少少有些担忧。不过,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我竟被书中精彩的章节所吸引,所感动。
《微说北大》篇幅长,内容广,短小精悍,一篇篇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意犹未尽之时又回味无穷。它虽是文字,仔细读来却是一本人物素描图,他们一个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寥寥数笔,性情尽显:或执著,或诙谐,或慷慨,或正直……性格迥异,志趣相投。
读《微说北大》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如涓涓细流般叙述中,一个个人物鲜活灵动:知识渊博、口若悬河的钱玄同;洒脱随意、不拘一格的徐志摩;治学严谨、语言精辟的傅鹰;和蔼可亲、热心助人的胡适;幽默诙谐、才华横溢的刘半农……特别是读到胡适怕老婆的宏论“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民主”,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他的“新三从四德”诗更是让人捧腹: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话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从生活点滴到严谨治学全方位展示,有血有肉,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而侃侃而谈,忽而静默无声,忽而喜笑怒骂,无不生动传神。
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读完此书,终于明白数年来北大之所以让人仰视憧憬,不只是校园风景的旖旎,建筑的宏伟,吸引莘莘学子的是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学识渊博、胸襟宽广、虚怀若谷的知识分子。
《微说北大》如同人生的导师,读之会激励士气,鼓舞人向上,教会做人的道理。文章没有生硬的说教,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间,随着文字的延伸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实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书。
特别是蔡元培对现代学生的论述,是时下迷茫的青年一代的人生导航。他认为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才配称现代学生: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细细咀嚼,耐人寻味,教导有方。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据某网站统计目前中国阅读之人甚少,即便有也是走马观花。记得一次镇教育组专干让我给镇上教师做读书报告,活动前与同行交流,发现每天读书的人寥寥无几。读《微说北大》,看到大师们关于读书的观点,顿时茅塞顿开。特别是鲁迅论读书的一段话,深入浅出,颇有意思:“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赌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将高深的读书巧妙与赌博联系起来,如话家常,印象颇深。
掩卷沉思,豁然开朗。《微说北大》如一睿智友人,对教育的精辟论述也让人受益匪浅。马坚论教学的一段话通俗地诠释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教员就像一口井。要努力挖掘得深些!井越深,水就会积得越多,打水的人才会感到方便。要想让人家提上一桶水,你井中至少必须有千桶水。如果你井中只有一桶水,打水的人恐怕只能喝上点儿泥浆了。
《微说北大》老少咸宜,典故趣事,层出不穷,不但教人如何学习,更教人如何做人,实在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手边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