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面对北大前贤垂范的沉思

从一名普通教师的角度评《微说北大》

微说北大

《微说北大》

(点击试读)

年过半百,读的书也算不少了。但令人爱不释手、废寝忘食、一气呵成读完的并不很多。《微说北大》就是这样一本书。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感情上,这本书是我们陕西两个博学的北大才子编撰的之外,还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这本书使神圣的北大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中国,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北大的,它是每一个莘莘学子心中至高无上的圣堂,是每一个家长心灵深处望子成龙的梦想。但同时它又是那么高不可攀,那么神圣高大,那么神秘莫测,那么难以企及。多少人穷其一生对北大魂牵梦绕,有生之年以能到北大校园转一圈为骄傲,因亲朋好友家中子弟在北大就读而羡慕。《微说北大》几乎圆了每一个国人的北大梦,它跨越时空,进入寻常百姓家,北大历届教授的风采在你眼前一一呈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的蔡元培,手不释卷的顾颉刚,双目炯炯的钱穆,状貌英特的刘半农,神态自若的冯友兰,精干灵便的朱光潜,大道无形的张岱年……

二、这本书使平凡人活一生,却有幸亲历北大百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会思考、有追求的时间更短。就是那些考上北大的天之骄子,在北大也就生活学习四到十年。况且他们目睹的仅仅是当代大师的教诲,濡染的是一个时代的气息。但有《微说北大》在手,你就跨越了时间长河,亲历北大百年历史风云。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从长袍马褂、长辫子甩在背后的老学究杜蔚丞到西装革履翩翩多情的徐志摩;从蔡元培到学界泰斗季羡林。真可谓平凡一生,历经北大百年。

三、微说的形式更符合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

当代中国,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偶有看书的,也大多数是消遣式阅读、碎片式阅读。能耐下性子理解书中引经据典的内容的人少之又少。《微说北大》无疑为这部分读者群走进北大,了解北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籍。你可以把它当作床头消遣,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小型百科全书。我可是真真实实在书中学到许多知识。诸如,知道了研究‘声音训诂,说文考据’的学问叫“小学”;铭记了孔子的又一名言“吾道一以贯之。”学会了更多的读书做学问的方法:有毛泽东的圈点批注法,朱光潜的“三此主义法”,范文澜的“坐冷板凳法”,得到的感悟和启迪更是枚不胜举。

四、普通教师在名家大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熠熠夺目的光环

我是一名从教三十多年的普通教师。一辈子把上课看得比天还大,一辈子没请过假。有一段时间,生活压力大,患了复发性口腔溃疡。临上课前喝杯滚烫的开水,把口腔烫麻木,坚持上课。有时实在坚持不下来,就多板书,少讲解。我在《微说北大》“授教”一节看到陈介石先生上课的情形:“上课时以笔代口,先把讲稿发给大家,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之快,下课铃一响,粉笔一扔就走了。”便倍感亲切。

刘文典在月下讲《月赋》,我在月下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钱理群讲课满头大汗,不带半点城府的那种笑。我也总是讲课忘我投入,不论冬夏,满头大汗。

胡适演讲式的教学方式也正是我所倾心和追求的。他说话时候的语气十分热挚真诚,带着一股自然的傻气,所以能够特别感动人。同事和学生评价我的课时,说得最多的是“有激情”“很纯真”。不知是不是在大师的身上看到我些微的影子。我骄傲!

曹文轩讲课时,总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缺了角的香烟壳来,那上面写着提纲要领。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马好发,讲课与曹文轩如出一辙,令人倍感亲切。

五、为中学生写议论文储备了经典而权威的论据

如今的中学生,因缺乏生活实践,也耐不下性子阅读,一天到晚要么题海战役,要么翻网页,刷短信。以至于写散文缺乏真情实感,写议论文缺乏有力的论据。课外写作在网上拼凑,考场作文挤牙膏凑字数。在立意上也往往想不到诸如“神采”“雅量”“德行”等体现正能量的词语,更没有储备下论证它们的名言或名人经典事例。《微说北大》里“嘉言”“论学”两个篇章可以积累理论论据,而“气节”“德行”“忠诲”等许多篇章则可积累事例论据,对中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大有裨益。

六、汲取传统中很神圣但被当代人忽视了的教育理念

当前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师成了高考的指挥棒下的奴隶。加之现在独生子女时代,家长娇宠,社会溺爱,学生一个个“有钱任性”“没钱破摔”。使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本质。老师重教书,轻育人,甚至只教书,不育人。学生综合素质下滑,文明素养亟待提高。学校在规矩、礼仪、法制等方面应加大教育和管理力度。这一切,都可以在北大著名教育家那里找到依据。

周作人说:“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无法补偿的。现在的学生是过于懂得现实,过早面对世俗丑恶,过早学会世故,这是很可怕的事。”这段精彩的论述简直就是对当今教育现状的描述。

林语堂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读书的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

顾颉刚也说过:“在学问上则只该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学语文只关心知识点高考出题考不考,课堂上只喜欢答题技巧,恨不能立马得满分,上名校。而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名著阅读,名人传记、文学赏析不感兴趣;对于提高技能的演讲、写作、辩论则怕耽误答模拟题的时间。最后一个个成了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怪胎。

七、教者可以学到许多或正或邪、亦庄亦谐的教育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喝水、吃东西、玩手机已经司空见惯,你说吧,可能冒着遭受学生犟嘴“管你啥事!”而下不来台的危险。报告班主任只显得你无能而多事;与家长联系吧,家长只关心成绩,这些在家长眼中是小事一桩。更有甚者,肆无忌惮,男女学生课堂上做出一些亲昵的动作。对这样的学生,眼不见心静。沈兼士、陈寅恪闭着眼睛讲课倒不失一种妙法。

王宣很有涵养,只要有人在,不管多少,他就可以对着空空的大礼堂开讲;如果连一个学生也没有,他就坐在讲台上等下课钟声敲响后才走。如今的学生,纪律涣散,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的晚上通宵上网,课堂睡觉,人在教室,心在周公。教师俨然成了陵墓管理员。你要计较,就有生不完的气。而现在的教育行政部门要么只要高考升学率,要么只求平安无事。最担心的是出现师生矛盾诱发学生安全问题。如果真出了问题,管理者、社会、媒体一边倒向着学生,问责教师。看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息事宁人,王宣的办法可以借鉴。

八、启迪教育工作者肩负起提高国人综合素质的责任

世界上任何一个名校,有一点都不可和北大相比:那就是在民族危亡时刻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

陈岱孙在《往事偶记》一文中曾谈及他青年时代,在上海黄埔滩公园看到“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木牌时,深感我们民族遭受这样的凌辱创伤,是个刺心刻骨的打击。陈先生所述是我们国家正遭受列强欺凌的时候,可如今我们国家富强发达,一些国人到外国旅游,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购物拥挤、乱写乱画。让外国人特设“中国游客专区”,树立“中国游客止步”的标语牌。看到这些,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都会五味杂陈。我们的国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金开诚说:“传统文化讲教育,有三条规律:‘德智兼修,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我们现在教育培养的是‘考试机器’,德育进不了学生的‘兴奋中心’,所以就不会在精神世界中起作用。”金先生所述,在现实中愈演愈烈,可悲可叹。

如今教育,只抓学习,忽视德育。领导要高考升学率,以便彰显政绩。学校老师唯成绩论人,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长此以往,中国人有钱了照样被外国人歧视就不足为怪了。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可如今的中国青年,以考大学为生存必经之道,有个轻松舒适收入高的工作,至于民族、国家又考虑几何。

读罢《微说北大》,心情既欣喜,又沉重。最想说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反思反思了:我们如何肩负起提高国人综合素质的责任。

作者简介:杨梦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参与编写《教与学实用手册》一书。出版散文集《火红的石榴树》、《桃李芬芳》。多篇散文诗歌在《沙苑》、《同州风》、《三河潮》等杂志发表。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